□张凯璇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师的职业赋予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然而这样的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
师生关系,它不单是一个教学关系,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是活生生的,有温度的。我觉得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下面三个层次。
一、师生关系可以是亦子的关系
亦子,即爱生如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不因相貌、性别、个性、家境、健康与疾病、聪明与愚笨、活泼与内向等等这些外在因素区别对待,只因他或她是你的孩子,所以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你都能接纳他。
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所以在这层关系中,它具有特别重要的两面性,一面是慈,一面是严。慈,这一面有跟父母亲相似的慈爱、慈悲、慈祥,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就有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这一面非常重要,这一面恰恰是让孩子产生信赖、产生依赖、产生依靠、产生对人际关系的美好期待:“老师是一个榜样;我喜爱我的老师,我要像老师一样……”因为爱意是能够让人感受到的。爱过则溺纵,所以另一面是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管理者、引导者,要有严的一面,要从习惯、行为、心灵、社会、纪律、法律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给学生耳提面命,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有时候还需要对孩子声色俱厉。所以教师不能只有慈爱的一面,还要有严厉、严格甚至严酷的一面。当然,慈比严更重要,爱比任何的教育更有力量,所以教师要更多地用爱的方式来引领孩子,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情感方式。
二、师生关系可以是亦友的关系
亦友,从关系来说,更强调平等,同时也是一种友善的态度。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尊重、平等、对话,这就像朋友彼此尊重、相互平等、互相交流、互相信任,真诚相待,互帮互助。这样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体验。
在平时处理学生矛盾的时候,我不喜欢当一个评判者、审判者。更多的时候,我把学生的矛盾或行为呈现出来,再把问题交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和解,自己去道歉、承认错误,自己去原谅,自己去处理。实在处理不来的,再由我来处理。我把本该他们做的,却没有做好的事,交还给他们,让他们在矛盾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三、师生关系可以是亦生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1970)一书中提出“后喻文化”这个词,亦称“青年文化”,这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在现代通讯、交通和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情景下,长辈也需虚心向小辈学习,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才能建立一个有生命力的未来。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向学生学习。前辈有可能要向晚辈学习,已知者有时候要向未知者学习。因为已知者经常会有一种固定的思维,但是未知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形成让已知者惊讶的不一样的阐释、不一样的理解,甚至有时候未知者的某些错误具有神奇性,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比成功还更有价值。
真正有智慧的老师,会从学生那里汲取智慧。一方面他激发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断地激发他的智慧。如果能真正做到师生相互学、教学相长、情感互进,教育就极具魅力,是超越了教师的教育能力的。不是说你的教学水平高,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而是你有这样的境界,你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教学水平。因为这个教学水平不仅指向最后的学业结果,更重要的是指向对生命成长的促进,这当然是不一样的。
师生间关系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
弗洛伊德说过,所有的改变都是在关系中发生。想要影响学生,想要学生有所改变,要从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