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四大鼓乐”之一的潮州大锣鼓,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刚柔并济、气势磅礴,被誉为“东方交响乐”。
潮州大锣鼓广泛流行于潮汕地区、闽南一带以及东南亚等地,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的风采。

溯源
揭阳潮州大锣鼓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韩愈《韩昌黎文集》中记载唐代潮汕地区民间祭神场面:“吹击管鼓,侑香洁也”“躬斋洗,奏音声”,从这一描述中,说明唐代鼓乐艺术形式在潮汕地区的普及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历史长河中,揭阳潮州大锣鼓等潮州民间音乐先后承受了唐、宋的燕乐、法乐;宋、元的南戏( 弋阳、昆腔等),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诸多剧种音乐的熏陶和影响, 在不断兼收并蓄之下, 形成了今天这种既具本地区独特艺术风格,又具外来音乐痕迹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形式
揭阳潮州大锣鼓以击鼓为指挥,管弦乐和弹拨乐相结合。演奏时,以司鼓(指挥者)为中心,司鼓者运用鼓丰富的音响效果和双槌的动作手势变化作自我演奏和乐队的指挥。在铜器的组合上,又有科学的配置方法和规范的运用,例如“深波组合”“苏锣组合”等。司鼓指挥的动作手势也有40余种之多,另外还有很多种表现不同音韵的音乐,配合潮州音乐独有的“轻三六”调、“重三六”调、“反线”调、“活五”调4种调性,由这些音乐元素组合起来的潮州大锣鼓,通过一整套独特而复杂多变的锣鼓乐艺术表现手法,可演绎人间悲欢离合,可阐述历史故事,可反映战争场面,可歌颂现代生活等,题材多种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
揭阳潮州大锣鼓扎根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文化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对潮汕地区的生活有着特别的意义。对潮汕人来说,锣鼓声几乎是融入生活的背景声。祭祀、庆典、娱乐、丧事,都有潮州大锣鼓的声音。揭阳潮州大锣鼓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集体表现形式。
揭阳潮州大锣鼓是文化表演的重要内容,节庆或各种演出活动中,经常有揭阳潮州大锣鼓表演,吸引无数市民和海内外游客驻足观看,已成为展示揭阳文化的重要方式,对宣传展示揭阳历史文化名城魅力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揭阳是著名侨乡,揭阳潮州大锣鼓同样受到海外侨胞的喜爱,被誉为乡音,对其寄予深厚的感情,是联结海内外乡情的重要纽带。
2023年6月,揭阳潮州大锣鼓被列入揭阳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字:蔡烨华
图片由市文化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