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真的有不同颜色吗

“静电颜色挑战”热潮近日在短视频平台兴起。网友称,跟不同人接触产生的静电颜色不同。这是真的吗?
“其实,静电是没有颜色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马艺文解释,静电是由物体表面电荷不平衡引起的。因电荷本身不可见,所以静电也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马艺文表示,网友看到的是静电产生的电火花的颜色。这主要是由于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分子在电流通过时被激发,导致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当这些电子返回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光子,这种能级差下的光子频率正好对应蓝(紫)光,因此,在生活中常看到蓝色的电火花。
“至于其他颜色的静电,往往和静电电压高低及不同放电接触物、空气湿度温度有关。”马艺文说。
虽然对人体影响不大,但在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合中,静电导致的电火花可能会引发火灾或爆炸。在接触电子元器件或者精密设备时,静电可能会导致电子元器件损坏和设备故障。
马艺文建议,想要消除静电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潮湿的空气更有利于物体上的静电释放。也可以选择棉质等天然材料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衣物,因为化纤材料容易产生静电。在加油站或实验室,需要更严格地防止静电,可使用接地装置,将物体中的电荷导向地面。王文洁
“冰馕”奇观是这样形成的

近日,气温骤降,新疆赛里木湖面竟然出现了“冰馕”奇观。不禁让人好奇,“冰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曹云昌说,“冰馕”是海面或湖面的冻结现象。随着冬季寒潮的来临,在水波浪的作用下,海面或湖面就会出现大量圆形冰体,漂浮于湖面,随着冰块漂浮、旋转、体积的逐渐变大,慢慢地变成中间薄、边缘厚的馕状冰体,如同无数个“馕饼”,这些冰体大面积聚集,从而就出现了万“馕”漂浮的奇观。
在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冬天的湖泊还会形成“冰泡”“冰眼”等自然奇观。曹云昌说,“冰泡”是因为湖底淤泥中积存着一些杂草、树根等含有纤维素的植物,在冬季湖泊结冰封冻缺乏空气的环境下,这些植物易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甲烷气体。而湖底温度较高,不溶于水的甲烷气体便形成气泡,向上漂浮时,被冻在湖面下不断堆积,形成一串串奇特的“冰冻气泡”。
“冰眼”是单个冰泡形成的特殊景观。在气泡上升过程中,其上方的湖水被气泡推开略高于湖面,在极端低温下,湖水被快速冻结。由于冰眼中央略高于湖面,使雪花不易堆积,便形成了湖面上的“冰眼”。胡利娟
海洋动物为何长游不累原来有节省体能“窍门”

海洋动物在水中不知疲倦地游动,它们是有什么“节能窍门”吗?最新研究显示,海洋动物在距离水面大约体长3倍的深度,是其最佳游动范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波浪阻力,有效保存体能。通过先进的追踪技术证实,该理论适用于企鹅、鲸鱼等所有海洋动物。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英国斯旺西大学和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各种海龟、企鹅和鲸鱼的游动深度,发现它们通常在水面之下3倍体长的深度游动,这个深度代表“最佳点”,有助于减少水下阻力,从而节省体能。此前有研究发现运动物体抵达的水下深度超过其直径3倍时,波浪产生的额外阻力就会最小化,但受跟踪分析的限制,很难将其与野生动物的水下运动深度进行比较。
相比之下,一些半水生动物如水貂,在水面上制造波浪会浪费大量体能。对于长途迁徙的海洋哺乳动物而言,完成节能深水游泳的进化历程,对于它们在长途旅行中节省体能至关重要。悠 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