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直以来,语文学习都以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为重点。新课标要求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学习内容的组织架构,新教材则以大单元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每个单元都有与阅读高度融合的写作任务,以及与人文主题紧密结合的任务群。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学习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为青春激扬,写作任务为学习诗歌。通过对与青春这一主题相关的国内外诗歌以及两篇小说的学习,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大单元教学实现对学生读、写、用能力的培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任务驱动,以读促写
如何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以及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引导学生实现读写结合呢?我们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任务驱动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任务、带着思考,与文本紧密联系的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个有创意的任务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减少套路化创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自主探究,这也符合新时代育人的要求。此外,完成任务后的展示环节,能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素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我们可以设定与青春主题相关联的写作任务:以小战士或香雪为对象,为他(她)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他(她)的理解,以及对这种青春经历的感受。学生要完成单元任务,就需要深入文本,熟悉人物形象,弄清故事情节,读懂小说主题,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才能动笔写信。除此之外,还需了解书信格式,才能把信写好。所以,通过任务驱动,带着任务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进而走出文本,以读促写,在写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实现读写结合。
二、情境牵动,学以致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创设活动情境能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在特定的氛围中进行思考,还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迁移,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实现语文的实践性。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写作任务围绕情景交融展开。因此,可以据此创设一个情境:寒假将至,学校将组织同学到泰山进行研学,你作为领队要为同学绘制一张登泰山游览图。请根据《登泰山记》制作一张游览图,并运用有关泰山的诗文,写一篇富有文采的解说词。寒假研学这个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画游览图这个任务贴近文本,既有教学价值又富有趣味与挑战性。写解说词能够让学生充分调动既有知识储备,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并且还要在班级同学面前进行成果展示。
三、以一带三,素养落地
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以一带三”。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 “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个方面“带”进来,彼此融合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文本阅读,以点带面进行拓展阅读和对比阅读。经典阅读是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的重要支点,只有读懂了经典课文,才能进一步撬动写作发展,才能进一步通过情境式任务进行问题探究,才能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本位,我们在进行活动时不能本末倒置,要紧紧抓住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实现从读、写到用的进阶,让语文成为一门有趣、实用的科目,从而培养出具有高阶思维、高尚审美趣味并且拥有真正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