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审议《生态环境保护督…
·聚焦“三年初见成效”…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
·为全力建设产业强市、…
·聚焦立德树人 助力…
·政 府 工 作 报 …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两…
·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落地…
·让歪风邪气没有市场
·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
·欧洲在苦涩中走向反思
·法国官员:对美方干涉…
·中方救援队在缅甸已救…
·缅甸强震已造成205…
·“先救活人,然后找回…
·欧美多地“包围”特斯…
·两周以来以军袭击造成…
·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中华…
·德安里:潮汕古建明珠…
·闲游惠来神泉镇:探寻…
·首旅精彩生活节热闹开…
·全国春季旅游宣传推广…
·2024年我国出境旅…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清明…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家…
·母亲的陪读生活
·有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
·创业板指跌逾1% …
·资金流向生变 股票…
·“专业基金买手”公募…
·团结青年敢为人先 …
·天褒节孝坊:岁月中的…
·第一部分 陶瓷器(…
·花甲进士归有光
·郑沛霖:除恶不惧权势…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家长如何培养?

时间:2025/4/1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有全面发展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10岁了还不会系鞋带”“上初中了还要妈妈帮忙整理书包”这类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学习上成绩优异,可生活自理能力却严重不足,担心这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对此,专业人士指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坚持的“持久战”,家长要有耐心,更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家长可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激发孩子兴趣、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探索、设定合理目标、给孩子创造“独立体验”机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支持等方法,教育引导孩子逐步掌握生活技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感,从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有六根源

  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孩子自理能力薄弱,往往与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

  一是家长过度包办。生活中,一些家长出于疼爱孩子或追求做事效率的考虑,习惯包办孩子穿衣、整理书包等日常事务。要是家里还有长辈“隔辈亲”,孩子很可能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的过度包办,让孩子没有机会尝试和练习基本生活技能,逐渐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长大后难以独立完成日常任务。

  二是学业挤压时间。现实中,一些家长们格外关注孩子的成绩,秉持“学习好就行”的观念,将孩子的课余时间用各种培训班填满。孩子上学时从早读到晚自习连轴转地学习,周末还要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之间,只为提高分数。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认为这些技能孩子长大后自然能学会。但实际上,生活技能的学习需要时间和实践,一旦错过关键时期,孩子成年后可能会依旧依赖他人。

  三是缺乏成功体验。当孩子尝试自理时,家长如果因为孩子动作慢或出错就批评指责,这会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第一次洗碗时不小心打碎盘子,家长要是斥责“别添乱了”,孩子就会把做家务和被批评的负面感受联系在一起,缺乏成功体验。久而久之,孩子就越来越不愿动手,而且在面对生活挑战时容易选择逃避,更无法通过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这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四是社会环境影响。便捷的外卖服务、家政服务以及各种智能家电,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孩子可能会想“反正有扫地机器人,我为什么要学拖地”“叫个外卖就行了,何必学做饭”“有烘干机,不用我晾衣服”等。因而孩子将“不会自理”合理化,并认为“这些事”不重要,甚至会轻视体力劳动,社会环境的这种便利性削弱了孩子学习和实践生活技能的动力。

  五是责任感缺失与存在依赖心理。一些孩子习惯依赖他人完成任务,缺乏责任感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导致基本生活技能得不到锻炼。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容易拖延或忽视整理房间、洗衣服等日常事务,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而且孩子不会主动承担家务或自我管理,总是等着别人安排,难以独立应对生活需求。

  六是同伴行为影响。如果孩子的同伴缺乏自理能力,孩子可能会模仿,觉得不整理房间、不做家务很正常。在同伴群体中,如果自理能力不受重视,孩子为了不显得与众不同,也会忽视这些技能的培养。同伴间的价值观会影响孩子对自理能力的认知,要是同伴觉得这些技能不重要,孩子也可能跟着轻视。

  七建议助力孩子成为生活小能手

  陈洁婷认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家长需要从观念到行动做出全面调整。为此,她给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家长应该意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有全面发展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坚持的“持久战”,家长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逐步掌握生活技能,增强独立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此外,家长还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三、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可以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来激励孩子,比如孩子掌握某项生活技能或完成家务劳动后,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奖励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表扬孩子或者多给孩子一些额外的娱乐时间或小礼物等。有了奖励的激励,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家长可以把生活技能学习设计成有趣的游戏或比赛,如“袜子配对大挑战”“叠被子速度赛”“谁整理房间又快又好”等,获胜可决定晚餐吃什么等奖励,让孩子觉得学习生活技能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的任务。

  四、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探索。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和潜力,树立让孩子在“做中学”的理念,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新任务,放手让孩子去做整理房间、洗手绢袜子、做家务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试错空间,允许孩子犯错。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做得不够好时,家长应给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这样,孩子能在尝试中学习,慢慢掌握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此外,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任务,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为家庭做出贡献,从而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五、设定合理的目标。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孩子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做饭、打扫卫生等复杂的事情,通过逐步实现目标,孩子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先让他们学会自己穿衣服、洗手绢等简单的事情;如果任务比较复杂,家长可以帮孩子把任务拆分成简单的步骤,并耐心示范指导,让孩子更容易掌握复杂任务,自理能力也能逐步提高。

  六、给孩子创造“独立体验”机会。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独自面对生活挑战的机会,比如鼓励孩子独自到社区便利店购物等,让孩子学会应对各种生活问题,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也会增强。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如参加夏令营、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从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七、鼓励孩子自我反思。当孩子遇到问题求助时,家长不要直接帮忙解决,而是要先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如反问“你觉得可以怎么做”或提示“记得昨天你写完作业放哪里了吗”等;家长还要学会“战略性懒惰”,如假装不会做某些事,让孩子主动帮忙,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更愿意主动参与。当孩子完成任务后,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通过反思,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下次完成任务时就能做得更出色,从而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