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给你五脏六腑上网课啦!”最近,这类打着“五音养五脏”标签的养生视频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它们宣称,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分别对应人体五脏,听特定音调的音乐能调理相应的脏腑。
听音乐就能养生是真的吗?“五音养五脏”的说法靠谱吗?为此,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中医经典安宁疗护中心负责人韩丹阳医生进行了解答。
乐药同源,音养五脏
“听音乐养生来源于中医五音疗法,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五脏,通过音乐来调节情志、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韩丹阳介绍,五音疗法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书中说“百病生于气,止于音也”,也就是说,许多疾病都是因为人体气机的不畅或紊乱而起,而音乐可以调畅气机,促使疾病痊愈。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这与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密不可分。”韩丹阳介绍,古人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特性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称为五行,并将五行与五音、五脏、五志(怒、喜、思、悲、恐)等相互关联。在五音体系中,每种音调都具有独特的声学特点,并与五行、五脏的特性相呼应:宫音浑厚平稳,如长夏承载万物,尽显敦实稳重,所以对应脾(属土);商音清亮收敛,如秋风萧瑟肃降,体现清爽利落,对应肺(属金);角音高亢向上,如春日草木生发,透出生机勃勃,对应肝(属木);徵音热烈欢快,如夏日炎火升腾,彰显热情奔放,对应心(属火);羽音低回深沉,如寒冬之水闭藏,归于静谧内敛,因此对应肾(属水)。
韩丹阳指出,中医认为万物相互关联、同气相求,五音产生的不同音波振动,能与相应的脏腑产生“共鸣”或“调和”作用。例如,肝属木,应春天生发之气,而角调音高亢向上,与肝的特性契合,肝气郁结之人聆听角音可疏肝理气,使心情逐渐开朗;心属火,象征夏季热烈,徵调音奔放欢快,与心相应,心气虚、精神不振者聆听可振奋鼓舞,重焕活力。通过聆听不同的音乐,可以调节五脏功能,平衡气血阴阳,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节情志,舒缓压力
“在中医诊疗体系里,五音疗法更多是作为辅助调理或情志治疗的一部分,而非主要的治病手段。”韩丹阳说,中医诊疗主要靠“六术”——砭石、针刺、艾灸、导引、按跷、汤药等进行治疗。五音疗法在中医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在于调节情志(情绪与心理状态)。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内伤致病的关键环节。例如,对于长期闷闷不乐(中医称“肝郁”)的患者,医生在药物治疗之外,常建议患者聆听舒畅、充满生机的音乐(类似五音中的“角”调),帮助体内气机顺畅流动。
现代研究证实,音乐可以调节情绪、压力、疼痛和睡眠,其生理机制可能与降低皮质醇水平或影响脑电波有关。专家介绍,当前,音乐疗法已经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安宁疗护等特殊医疗领域,音乐疗法的价值尤为突出。
理性定位,避免夸大
作为一种安全、低成本、普适性强的辅助调理手段,音乐疗法能调养情志、舒缓压力、提升生活愉悦感与幸福感,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强调的是,音乐疗法在临床中始终是辅助手段,不能也不应取代药物、手术或其他主流的医疗干预措施。”韩丹阳提醒,音乐疗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1+1>2”的协同效应,触及药物或常规治疗难以企及的心理层面。
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五音疗法相比,当前网上流行的版本有哪些不同?
“当前网上流行的五音疗法为便于大众快速理解和应用,往往进行了过度简化。”韩丹阳指出,这种简化忽略了中医的两大核心理念: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以失眠为例,在中医辨证中就有心火旺、肝郁、脾虚、肾虚等多种类型,其表现和治法各不相同。肾虚失眠听羽音或许合适,但心火旺或肝郁失眠可能需要角音等不同的调理方式。这种不加区分的建议,可能导致难以达到理想的调理效果。
此外,韩丹阳提醒,这种过度简化还带来其他层面的混淆:古代五音特指特定调式的音阶(类似古琴曲调),与现代流行音乐或一般意义上的“舒缓”或“激烈”音乐是有区别的,但在网络传播中被常偷换概念,对理论造成误导性解读。更需警惕的是,一些视频为博取流量,炮制所谓“万能音乐处方”,宣称听某首音乐就能治某病,这完全背离了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和重视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则。
“尽管将五音疗法简化推广以普及中医知识有其积极意义,但必须清醒认识其伴随的理论简化风险和潜在的误导性。”韩丹阳提醒,公众在接触相关信息时,可多了解其背后的中医核心理念,避免陷入简单化、绝对化的误区。
韩丹阳还提醒,务必摒弃对“神效”或“万能音乐处方”的幻想,切勿夸大其作用。音乐疗法本质是一种安全便捷的辅助放松工具,用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它不能替代药物,更无法独立治疗重大疾病。
王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