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力古城春色美

金秋硕果

盛夏的果实

赏春图
□记者 黄丽丽
在资料匮乏的年代,他靠着报纸和画集自学;在名师指点与艺术交流中,他领悟“博采众长,师法自然”的真谛;从工笔的细腻到写意的洒脱,他在雅与俗间寻找平衡,在传承中求变求新……从剪报临摹的绘画少年,到如今风格鲜明的知名画家,黄少南的艺术成长之路,折射出的是,在“国画之乡”揭阳这片沃土上的艺术传承。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画家,聆听他关于创作与突破的艺术思考。
记者:黄老师,请跟大家聊聊您早期绘画学习之路。
黄少南:少年时期学画画是出于浓厚的兴趣。在那个资料匮乏的年代,我靠着到图书馆借阅画册,把报纸上的画作剪下来贴成集子来学习。上世纪80年代,原揭阳县文联在北市小学举办的暑假班成为我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当时陈胜老师教画鱼,黄志老师教画牡丹,还有陈望老师等知名画家前来授课。正是在这里,我结识了启蒙老师黄志。后来我经常登门求教,黄老师不仅会给出建议、修改作品,还会创作范画赠予我临摹。他为人厚道,对后辈总是充满鼓励,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人品,都对我影响至深。此外,我还通过天津业余书画学院的函授课程学习,每月收到资料,完成作业寄回后,老师会逐一点评。这些早期的学习经历让我明白,接触不同画派的艺术特征对开拓眼界大有裨益。
记者:您写意与工笔兼能,笔墨的恣意与细腻,画面的雅与俗,这些反差极大的表现手法,您是如何在创作中做到转换自如的?它们又是如何相互滋养、相得益彰的?
黄少南:工笔画讲究笔法细腻、造型逼真,设色典雅秀丽,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看”“很像”。而写意画则以笔墨抒怀,更注重表达心境和情感,从艺术角度看,它表现的是精气神。早年我画过许多工笔画,这对锻炼线条和造型能力有很大帮助。而写意画则更为轻松,逸笔草草,寥寥数笔,虽然形未必精准,但意境已到。至今,我的写意画仍会受工笔习惯影响,笔墨有时过于严谨,这方面还需突破。两种表现形式各有优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如齐白石的大写意花卉,常以工笔精细勾勒草虫,使画面既洒脱又精微,相得益彰。
作为职业画家,我在创作时会兼顾不同需求:有参展的、表达个人艺术追求的,以及雅俗共赏的。思考如何在“曲高和寡”与“下里巴人”之间寻找平衡。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既要追求艺术高度,也要兼顾大众审美。
记者:您笔下绘写诸多家乡花卉佳果,特别是报年红这题材已成为您的一张名片,在没有范本可借鉴的情况下,请谈谈您如何探索和表达这些新题材,并融入家乡元素?在这过程中受到哪些启发?
黄少南:历代名家的作品,观者无需看题跋便能一眼认出,比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以及李可染的积墨山水…… 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让我深受启发。为了突破自身的创作瓶颈,我先从题材方面着手,用传统笔墨描绘春节常见的“报年红”,以此表现喜庆祥瑞的意境。渐渐地,三角梅、九龙吐珠这些街头巷尾的寻常花卉,乃至儿童公园中绚烂的腊肠花,这些生活所见之物都成了我的创作素材。
20世纪90年代,市区的岭东画廊邀请许多外地名家来揭阳交流,包括娄师白、钱君匋等名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四川巴山书院画家们的评价,这些老师认为,揭阳的艺术氛围非常浓厚,创作群体庞大,但是创作风格比较相似。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认真思考艺术个性的重要性。
近几年参加市里举办家乡主题的展览,我每次写生采风,对家乡的创作有更深的体会。在描绘揭阳地标建筑时,我在画面中融入“九龙吐珠”“紫荆花”这些本地常见花卉。创作过程中,我对题材与技法会反复推敲,力求展现城市的活力与欣欣向荣的景象,让更多人了解揭阳。
记者:您在美术活动领域经验丰富,可以分享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吗?
黄少南:我担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期间,参与组织、策划许多有意义的艺术活动,赴外地举办展览、与兄弟城市开展联展,以及邀请外地名家来揭阳办展。这些活动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艺术交流走出去和请进来对本市美术工作者拓宽视野,提升品位的重要性。揭阳在书画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孕育赖少其、杨之光、谢海燕、黄独峰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我期待能够为推动揭阳艺术展览水平的提升、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简介

黄少南,揭阳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揭阳中国画院院长等。曾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汕头、揭阳等地举办画展,出版有花鸟画作品集多部。
“一家之言
学画需厚积薄发,循序渐进。临古人,访名家,师造化,水出有源,守正创新,逐步形成自家面目。
习画需三多。多看,拓宽视野,博览众家;多悟,集思广益,融会贯通;多练,临池不辍,熟能生巧。
艺术是多元的,风格各美其美。唯有摒弃个人偏好、包容并蓄,方能成就真正的艺术繁荣。
——黄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