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热帖
在古典书法中,蔡襄的《暑热帖》承载着宋代书法的独特意趣与文人情怀,待观者拂去时光尘埃,领略其字里行间的风流韵味。
这是一则日常尺牍,本为友人间传递情愫的书信,却因蔡襄的笔墨,成为书法艺术的经典。开篇“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简洁数语,夏日的溽热、对友人的牵挂跃然纸上。书法本是书写的艺术,在实用功能中诞生审美价值,《暑热帖》恰是日常书写升华为艺术的生动例证,让我们看到千年前文人如何以笔为桥,传递生活温度。
蔡襄身为“宋四家”之一,书法取法晋唐,又自成温润典雅之风。观《暑热帖》笔画,精劲中含蕴藉,起笔藏露相宜,如“热”字起笔,锋颖灵动;行笔时线条富有弹性,“烦”字长横,粗细变化间尽显节奏;收笔含蓄,“避”字捺脚,力道隐于平和。结字追求匀称却不呆板,大小欹正错落,“人生缰锁如此”,字与字相互顾盼,似无奈似慨叹。章法上,字距行距宽松却气脉连贯,如夏日微风,舒缓中藏韵律,将晋人萧散、唐人严谨融入宋人尚意追求,于不经意间营造和谐之美 .内容里,“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道尽宋代文人在世俗与精神间挣扎的心境。宋代重文,文人既受官场羁绊,又追求生活雅趣,对“牯犀作子一副”的问询,尽显其对文玩器物的关注,折射出时代的生活图景。蔡襄处于唐楷向宋意过渡阶段,《暑热帖》承古法而启新篇,不似唐楷刻板,不若后世肆意,以温润姿态为“尚意”埋下伏笔,见证书法从重规矩到抒真情的蜕变。
历经千年,《暑热帖》的文物价值厚重。纸张墨色、钤印细节,供后人探究宋代书法与文人生活。其艺术魅力更跨越时空,笔画间的温度、书写时的随性与真挚,让观者触摸到千年前夏日挥毫的瞬间。于书法爱好者,它是研习晋唐笔法、领会宋人意趣的范本;于普通观众,它是打开宋代文人世界的窗,让我们沉醉于那尺牍里的宋韵风流,感受书法艺术永恒的生命力。
《暑热帖》以尺牍之微,藏宋韵之广,蔡襄的笔墨、宋代的情怀、艺术的传承,尽在这一纸之间,反复品味中,读懂那跨越千年的书法真意与文人风流。
聂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