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石图》轴
〔清〕 郑 燮
纸本墨笔 120cm×59.7cm
郑燮所画之竹,形象千姿百态,笔墨变化多端。同样是数竿竹枝,却有新竹、驼竹、凤竹、晴竹、盆景之竹、庭院之竹、山野之竹、水乡之竹的区别,并呈现各自不同的情态,给人以美的感受。画面上翠竹两竿,瘦劲挺拔,枝叶偃仰,萧疏清逸。竹枝下有山石及竹笋数支,恰当衬托出春竹之勃发郁茂,颇富自然之趣。其言将竹笋与鲥鱼相佐,又创美食之竹,新颖别致,独具匠心。
画中的题诗,则是填补了画作右上角大片的留白,使得画作更具韵律感。自题:“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东风三月初。为语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焕老年学兄正,板桥郑燮”。钤白文方印“郑燮之印”,朱文长方印“二十年前旧板桥”“歌吹古扬州”。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燮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其中不乏还有抒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其题画诗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文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