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庆医生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通讯员 摄
□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袁鸿辉
10多天前的晚上,63岁的患者林先生突感天旋地转、大汗淋漓、怕冷,血压急速飙升,多次呕吐,无法站立。揭阳市中医院榕城院区康复科主任吴晓庆判断其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经中西医协同治疗,三天之后,林先生不再感到眩晕,并恢复稳步行走。
吴晓庆介绍,眩晕——这种突如其来的天旋地转感,正成为困扰中老年群体的“隐形健康杀手”。临床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群眩晕发病率高达30%,且常伴随呕吐、跌倒、焦虑抑郁等连锁反应。吴晓庆提醒:“眩晕绝非简单症状,而是颈椎病、脑梗死、前庭功能障碍等多系统疾病的危险信号。建立科学诊疗路径,迅速找到病因,是避免不可逆损伤的关键。”
据介绍,揭阳市中医院榕城院区康复科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调理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精准诊疗,在康复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针对眩晕患者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案,经临床验证,能较为有效地解除患者病症。
吴晓庆根据上述患者林先生的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确定了中药、中医针刺、推拿配合西药治疗,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该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精准辨证,中药内调固本。以经典方剂为基,如霍朴夏苓汤,结合患者实时舌脉象,由资深中医师针对患者病症调制汤药。汤剂直达脏腑,功在芳香化浊、健脾祛湿、调和气血,如同精准导航,直击“风湿入络”或“肝阳上亢”等眩晕病根,从内部瓦解病因,改善内环境,为康复奠定坚实基础。林先生入院三天眩晕显著缓解,正是汤剂内调之功的体现。二是通经活络,针刺调衡。针刺是中医对抗眩晕的“精锐先锋”。经验丰富的针灸师运用毫针,精准刺激风池、百会、颈夹脊、内关、足三里等关键穴位。针至气达,可迅速疏通颈部受阻经络,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调和阴阳,对缓解急性期眩晕、视物旋转、颈部僵痛效果明显。三是筋骨同治,推拿松解。专业推拿师运用循经点穴、 法、揉法、拨法及颈椎调整手法(需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作用于颈肩背部。手法治疗能直接松解紧张痉挛的肌肉、韧带,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椎间盘压力对血管神经的刺激,是改善颈部结构异常、恢复生理曲度、巩固治疗效果的关键物理手段。四是耳穴压豆,调控安神。小巧的“王不留行籽”精准贴敷于耳部特定穴位,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能实现24小时持续、无创的刺激。它能有效缓解头晕、恶心、呕吐、焦虑不安等症状,调节神经功能,是汤剂和针刺疗法的强力补充,患者可自行按压加强效果。五是扶正祛邪,灸法温煦经络。针对患者常伴有的畏寒、肢体乏力等虚寒或痰湿内停之象,运用隔姜灸、温针灸、艾条悬灸等温和的艾灸疗法,作用于特定腧穴。艾火的温热之力能深入经络,温阳散寒,化湿除痰,扶助正气,有效改善局部循环,消除疲劳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六是配合西药,标本兼治。
经治疗之后,患者林先生入院次日症状便缓解大半,第三日已基本无眩晕症状,行动自如。
吴晓庆表示,眩晕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小不适。它可能是复杂生理系统失调的警告,既可能是掌管身体平衡的精密“导航仪”内耳前庭系统功能紊乱,也可能是负责调控脑部活动与血流的大脑中重要功能区域,如脑干、小脑等部位供血不足,还可能是某种疾病的早期征兆。“引起眩晕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等。眩晕症常易导致患者骨折、颅脑外伤甚至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现眩晕时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吴晓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