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锐琴
初中历史知识博古通今,史实繁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提问与解答,学生则处于 “观看者” 的被动地位,这导致学生的存疑能力逐渐弱化。为提升学习成效,教师需转变角色,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主动思考,进而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学科知识。
一、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因
(一)教师过度重视学科成绩
受当前社会教育压力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将学科成绩作为教学的重点,历史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过度重视学生的学科成绩,授课时只讲解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背诵来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甚至通过 “刷题” 的方式来掌握内容。部分学生历史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过程费力,逐渐降低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学生则习惯背诵教师给出的答案,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其长远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生缺乏质疑勇气
学生所学的知识点大多由教师传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就是 “正确答案”,根本不会去质疑。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影响下,学生潜意识里觉得存疑就是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往往被视为不尊重教师的表现,因此学生不敢质疑、也不会质疑。此外,初中生虽有较强的好奇心,内心会产生疑问,也想提出问题,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导致其问题意识难以形成。再者,部分初中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行为和能力,很难将所学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思维主动性不足,这也使得问题意识难以培养。
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学科问题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初中历史教师需打破枯燥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课本知识进行分解,根据每个重点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延展,并在延展过程中设计学科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例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如人们吸食鸦片的画面、吸食鸦片前后的对比等,通过对知识的优化讲解,让知识更清晰、更详细,同时设计 “鸦片的成分有哪些”“鸦片的流入途径是什么” 等问题。在知识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史实,强化禁毒意识。
(二)促进师生平等交流,营造提问情境
以往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聚焦于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历史成绩。在课堂上,教师将自己视为教学主体,仅仅注重讲解学科知识,很少与学生进行提问互动,甚至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形成。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不断的交流、分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提问情境。提问并非只是教师的权利,学生也可以提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通过 “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的方式探究学科知识,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其提问意识。
(三)采用留白教学,引发学生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串联新旧知识,采用留白教学法,在课堂结尾设置悬念。通过已学知识引入未知知识内容,为新课程教学设下切入点,鼓励学生借助已学知识去探究未学知识,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依据,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其问题意识。例如,在《对外开放》教学结束后,可以提出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等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已学知识探究未知内容,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同时强化学生构建历史脉络的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具备耐心和恒心。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学科问题,促进师生平等交流、营造提问情境,采用留白教学、引发学生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认知能力,让学生在设问、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