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幼卿
“双减” 政策以回归教育本真为核心导向,通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兴趣发展空间与自主成长时间。在此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需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深度融入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流程,在减负增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物理素养的系统性提升。
一、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传统教学易削弱学生兴趣。渗透核心素养后,教师可融入生活化内容(如家庭电路案例),在减负条件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维持学习动力。
(二)强化实践探索能力
“双减”政策下,课堂氛围更注重学生自主性。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如电路实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1. 教学观念滞后: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以自身为主体,要求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学节奏学习,且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2. 忽视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的过程中,会受到学习习惯、知识积累、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个人学习能力存在个性化差异。但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进行分层教学,“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使得部分学生负担过重。
3. 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还能为教师完善后续课堂教学活动提供重要依据。然而,部分教师未能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笼统主观,无法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核心素养发展状况。
三、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观念,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教师需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将帮助学生减负与渗透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运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在《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课中,以 “小明家保险丝烧断引发火灾” 的生活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探究 “用铜丝替代保险丝” 的危险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知识。
(二)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物理教师要达成响应“双减”政策、渗透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运用分层的课堂教学方法,设置差异化任务,确保学生都能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在《安全用电》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考试成绩,将学生从高到低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1)丙组学生需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日常安全用电常识,明确家庭电路的主要特征。(2)乙组学生在丙组的基础上,要掌握安全用电的技巧。(3)甲组学生在乙、丙两组的基础上,需绘制简易的家庭电路示意图,明确安全用电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意义。
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可向物理教师领取拓展性任务继续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的层次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调整,从而激励 “后进生” 不断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取得进步。
(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出台后,物理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评价环节,主动构建更为完善、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提升的全新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时从客观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中肯、正向、全面的评价。
例如,在《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评价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2)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3)学生解决问题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4)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上述评价板块较为全面,能够实现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落实减负增效目标,还需在课堂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因此,物理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