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旭莹 通讯员 郑斯琳)侨园镇侨东社区两位老人因两棵荔枝树的归属权问题争执近一个月,矛盾不断升级。在社区居委会调解陷入僵局后,近日,侨园司法所主动介入,最终经过5个小时的耐心疏导,成功化解这场邻里积怨。
这场纠纷表面因荔枝树而起,背后却隐藏着历史遗留与情感纠葛的双重难题。由于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中间又经历修路赔青等变迁,双方均无法提供荔枝树有效权属证明。更棘手的是,争执中一方情急之下指责对方为“偷荔枝贼”,严重伤害了对方自尊,使调解因“面子”问题而陷入僵局。
面对僵局,侨园司法所工作人员精准把脉,采取“背对背”调解策略。一方面将双方暂时分开,分头安抚情绪、剖析利害,明确指出继续僵持对双方均无益处;另一方面敏锐捕捉到“道歉”这一关键心结,以情为纽带进行疏导——“你们本是世交,在邻里中德高望重,更要为晚辈树起和睦相处的榜样!”
经过5小时的“拉锯式”调解,情与理的力量终于穿透隔阂。两位老人放下执念握手言和,不仅同意由侨东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争议的荔枝树,更在司法所见证下消融了“面子”坚冰。签字时,其中一位老人感慨地说:“我是看在你的面子上啊!”司法所工作人员回应道:“阿伯,你们能言和,我比什么都开心。”
群众纠纷往往系于一言之争、一口气难平。侨园司法所此次调解实践再次证明,基层治理的智慧,在于成为群众心声的倾听者,做情绪症结的“拆弹人”。当干部能够俯身为群众解开一个个具体的心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图景便有了坚实的根基,社会和谐的毛细血管由此畅通无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