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城区炮台镇桃山市头村龟泉附近,一座斑驳的老建筑静静矗立于民居群中,这便是历经沧桑的泗阳居。“泗为四水,阳为日照”,这座宅院的命名已透露出建造者的匠心独运。泗阳居采用传统坐北朝南格局,主门朝西、次门朝东,两门规格统一,均高2.31米、宽1.43米。其“一厅八房”的对称布局中,右侧石阶直通二楼露台,屋前长廊环抱露天井,西洋浮雕与中式风格完美融合,在当年的桃山宅院中堪称典范。

村民谢树春老人向记者介绍泗阳居历史。

从高处拍摄的泗阳居全貌。

泗阳居朝东次门门顶镶嵌的碑记。

泗阳居长廊西式装饰浮雕图案。
□记者 蔡幼芳 实习生 廖慎淳 文 林洁松 摄
泗阳居次门楣上镶嵌的碑记尤为珍贵,其内容如下:
中国红十字会揭阳分会庆祝益善先生建屋志喜
揭阳县政府医官兼红十字医师 陈守中
粤军陆军十师一旅二团团长 谢捷光
揭阳县县长 谢鹤年
国民陆军二师参谋 谢子美
揭阳红十字会分会会长 周伯初
广东琼崖善后咨议官 谢汉卿
揭阳第一公安分局 周达民
揭阳第六公安分局一等局员 谢伯和
奠基纪念
二三、一、二
据碑文考证,这座宅院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当年揭阳各界名流齐聚桃山,为新宅奠基题碑。碑记中“益善先生”的称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宅院主人作为乐善好施乡绅的身份特征。
现年70多岁的谢树春老人是宅院主人的族亲,受托管理着这座历史建筑。据他介绍,泗阳居的建造者谢亚福、谢亚何兄弟是暹罗(今泰国)华侨,当年建筑所用的钢筋、水泥等材料均从英国进口。正是这份跨越山海的匠心,使泗阳居自落成之日起便成为桃山最气派的宅院。当谢亚何之子谢美焕继承父志远赴泰国后,这座宅院更成为连接潮汕与暹罗的情感纽带,“番客楼”的美誉由此在乡邻间广为流传。
抗战时期,这座富丽堂皇的侨宅遭遇了沉重劫难。由于其建筑宏伟醒目,不幸成为日军飞机的空袭目标,门楼及主楼中部被炸毁,留下了触目惊心的战争创伤。“泗阳居门楼原有四层,日军侵略潮汕时被飞机投弹炸毁。听我母亲回忆,当时弹片横飞,连家里养的一头猪都被炸掉一只耳朵。”谢树春老人痛心地讲述着这段往事。据见龙人谢文略回忆录记载:“桃山沦陷后,见龙村人谢立信因不愿意为日寇修筑工事而逃跑至‘龟项’(位于泗阳居往后山至新明道路)时,被驻守在泗阳居的鬼子点射而死。”
据《潮汕抗战史集》(黄羡章 编著)记载,日军曾多次对潮汕地区的侨乡进行针对性轰炸。华侨建筑往往因其规模宏大、装饰精美而成为攻击目标。泗阳居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侨乡建筑普遍面临的战争威胁——这些凝聚着侨胞心血的宅院,在战火中遭受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座大宅曾作为桃山学校分教处,琅琅书声开始在这座侨宅中回荡。如今在长廊的墙壁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新人”等时代标语依然清晰可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泗阳居的宽敞厅堂成为全村孩子的知识殿堂,墙上的标语则化作一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泗阳居为桃山市头大队办公场所,现大队室红字还依稀可见。1984年,该村华侨捐了电视机,就放在泗阳居,晚上人山人海观看,恰好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村民们早早就聚集在泗阳居的电视机旁,为中国队加油助威,当许海峰获得第一枚金牌时,全场沸腾。”时为新华中学教师的谢少波如是说。
历经近百年风雨洗礼,泗阳居如今已然破旧,但它不仅仅是一座老建筑,更承载着鲜活的历史印记。作为日军侵略潮汕的铁证,它无声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让这段镌刻在砖石间的记忆永世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