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养胃”是人们众所周知的饮食建议,特别是在胃肠不舒服时,一碗温热的粥给人们带来舒适的抚慰。但喝粥真的适合所有胃部存在问题的人群吗?事实上,粥的养胃效果因人而异,比如,对于消化不良或术后恢复的人群来讲,粥的软糯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但长期不当喝粥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营养不良等人群来说并不适宜,合理食用才能发挥最佳的养胃效果。
喝粥为何养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司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而粥之所以被誉为“养胃佳品”,与其易消化、助吸收、调脾胃的特性密不可分,并且大多数的粥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中医对粥的推崇,核心在于其“平和”的特性——不寒不热、不腻不燥,既能补益,又无过偏之弊。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下的粥疗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粥的养生价值,称其“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他针对不同病症推荐粥方,如,绿豆粥清热、茯苓粥健脾、韭菜粥温中,强调粥的灵活配伍可调理人体的虚实寒热。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糜粥自养”,主张病后脾胃虚弱时,宜用稀粥调养。例如,服用桂枝汤后需“啜热稀粥一升余”,借助粥的热力和水谷精气,既能助药力发汗,又能顾护胃气,防止津液耗伤。
不同的粥营养价值各不相同白粥是用大米熬制而成的粥,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研究表明,大米粥的水分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较高,但蛋白质含量大约只有1%左右,每日800mL的大米粥,只能摄入5g蛋白质。此外,米粥中还含有少量的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如钾、钙等。
小米粥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粥品,其营养成分较为丰富。研究表明,小米粥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而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也较为丰富。此外,小米粥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和钾等营养成分。
山药粥是一种具有滋补作用的粥品,其主要成分包括山药、粳米等。山药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6、钾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免疫力。此外,山药粥还具有温脾益气、补血养阴的功效,对消化道溃疡患者、产妇及大病体虚之人尤为适宜。
此外,苦荞麦粥富含钙和铁,有助于补钙和补铁;燕麦粥富含膳食纤维和β-葡聚糖,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控制血糖。
科学食用才能发挥粥的养胃功效
粥为流质食物,虽然容易消化,但容易稀释胃酸,会刺激更多的胃酸分泌,引起食管、胃粘膜损伤,加重烧心、反酸的症状。此外,长期喝粥不仅不能养胃,还可能会导致胃的蠕动能力下降,摄入正常食物时更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只喝粥而不食用其他食物可能会造成血糖波动,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不足,引起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可见,喝粥并非人人适用,只有科学搭配、适量饮用才能真正起到养胃作用。如喝粥不能完全替代正餐,需要合理搭配饮食,喝粥时可搭配瘦肉、蔬菜等食材增加营养。另外,注意喝粥的时间,容易反酸、烧心的人尽量避免睡前喝粥。
此外,人的体质寒热各异,要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粥来食用。
比如,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体型肥胖、胸闷、痰多、舌苔厚腻等,喝粥时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材,如薏米、赤小豆、绿豆等,有助于祛湿化痰。此外,应避免加入过多的糖分,以免加重痰湿。
湿热体质者常表现为口苦、口臭、大便黏腻、舌苔黄腻等,喝粥时可以选择绿豆、薏米、赤小豆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材,如红豆绿豆粥,有助于缓解湿热症状。
气虚体质者常表现为气短懒言、乏力、易感冒等,这类人群在饮食上应注重补气,喝粥时可以选择黄芪、党参、大枣等补气食材,如黄芪红枣粥,有助于增强体质。
喝粥养胃,关键在于“因人而异,因时而食”。粥虽温和易消化,但并非人人适用,更不宜长期单一食用。从中医角度看,粥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但需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食材搭配;从营养学角度讲,粥的热量和蛋白质有限,需合理搭配其他食物,才能满足身体所需。
刘 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