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
·用铁规矩锻造好作风
·做强县域经济 建设产…
·相约浪漫七夕 领略…
·书写文明城市创建新篇…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
·团结就是力量 奋斗…
·排烟不好,不一定是油…
·四个装修技巧,让家居…
·简约有质感的现代化居…
·8月建材工业景气指数…
·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电磁…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
·小餐厅如何设计?
·外婆的酸梅鸭
·路灯下的理发师
·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
·爱上跑步
·闽南一碗凉
·人间有味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闽南一碗凉

时间:2025/8/30

周文静 摄

 

朱明坤

  去年暑假,我到泉州访友。才出车站,热浪便扑个满怀。空气黏稠,裹着海腥味,贴在皮肤上甩不脱。朋友老林一把接过行李:“走,吃碗石花膏去。”

  老街窄如巷弄,红砖厝夹出曲窄天穹。日头晒得石板路泛白光,偶有摩托车驶过,卷起热风扑面。“秉正石花膏”的招牌藏在天后路老厝里,木匾被岁月熏成深褐色。未进门,先闻见海的气息,淡淡的,带着凉意的清香。

  老师傅正在灶前忙活。古铜色的脸庞,围裙雪白,执长柄铜勺在锅里画圈。大锅咕嘟冒着泡,深褐色的汤汁在锅里翻滚,石花草在滚水里舒展身骨。师傅介绍说:“石花草是凌晨刚送来的,崇武海礁采刨的。”

  老林说,采石花人要趁退潮时猫腰在礁石间寻觅,与潮水搏斗,才能采回这些海洋精灵。

  老师傅滤渣时屏息凝神。纱布四角绷紧,棕褐色的汤汁透过细密的网眼淅沥而下,在桶底溅起细碎的金黄。

  听老林细说,这手艺要从光绪年间说起。创始人黄韭菜在聚宝街学得技艺,挑担走街串巷。传至外孙丁秉正手里,已是第四代。丁师傅十二岁随父亲学习外婆手艺,从推车叫卖到开起这间老铺,几十年守着一口锅,连《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都来拍摄过。

  蜜水淋在刚刨好的石花条上。钢刨刷刷掠过膏体,刮出透明细条,堆在碗里如水晶丝绦。添芋丁,加红豆、西瓜、芒果等,撒碎冰。碗端到面前时,冰屑还在哔啵轻响。

  先啜口蜜水,甜味淡雅,似有桂香。石花条滑进口中,脆嫩弹牙,带着隐约的海水清气。芋丁糯而不粘,西瓜爽脆,碎冰在齿间化成凉意,顺着喉咙滑进心里。方才的燥热顿时消散,仿佛有海风穿过五脏六腑。

  邻座老伯吃得啧啧有声:“阮从穿开裆裤吃到头发白,这味道没变过。”他碗里加了好多枣糕,“这是阮闽南人的续命神器咧!”

  夕阳西斜时,食客愈多。有戴黄斗笠的惠安女结伴而来,有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举手机拍照。老师傅手下钢刨不停,一碗接一碗地出品。锅里的石花膏渐渐见底,新熬的一锅已经晾在石台上。

  老林碰碰我胳膊:“你看。”只见老师傅舀起勺膏汁,手腕轻扬,在石台上泻出一道深褐色瀑布。那汁水在暮色里流光溢彩,瞬间凝固成透亮的膏体。“这是试老嫩。”老林解释道,“火候到了,才能凝得这般漂亮。”

  离开时晚霞正烧红天边。我们走到门口,恰听见老师傅对伙计嘱咐:“明日立秋,该熬浓些了。”见我驻足,他转头笑道:“石花膏也讲节气。夏天求清爽,入秋要醇厚,老祖宗定的规矩。”

  回程路上,老林说丁家守这口锅,就像渔民守海。“石花膏看着简单,背后是采撷人的冒险,熬膏人的耐性。你们外人吃个新鲜,阮泉州人吃的是传承。”

  如今忆起那碗石花膏,唇齿间恍有凉意再生。有时深夜忽醒,竟惦记起那口锅飘出的海气清香。或许正如闽南人常说的:“吃味知源,食凉思乡。”这碗石花膏里盛的,是泉州人代代相传的夏日记忆。

  那些与潮水周旋的采撷人,那些守了百年的守灶人,都将光阴熬进了这一碗晶莹。这才是最地道的泉州,舌尖尝到的是海水的清凉,心里品出的却是人情的温厚。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