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细玲
当前背景下,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家和人民广泛关注的重点议题。小学阶段各科目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尤为重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读写结合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本文就读写结合法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一系列论述。
一、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基本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交流均需以语言为载体。采用读写结合的阅读形式,能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素材,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吸收积累;学生有机会接触喜爱的文章,通过阅读可潜移默化地优化自身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语言形式相对有限,且语文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通过读写结合的阅读,学生能从文本中体会作者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进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与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能激发学生对文章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深度思考,进而推动思维发展。学生借助读写结合的阅读方式,可获取大量信息并开展自我反思,促使思想与思维不断成熟。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陌生的字词,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扩充词汇量,还能在结合上下文推测生词含义的过程中,间接锻炼思维能力。此外,读写结合的阅读形式还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为其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让思维发展更深入;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拓宽视野,再结合阅读题目的练习,能进一步强化思维能力。
(三)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词汇基础
阅读优秀文章对学生积累词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读写结合的阅读,学生能更快速地理解词语含义,为后续写作储备丰富词汇,让写作过程更轻松,进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二、读写结合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倾向于传授阅读解题技巧,却忽视了对学生读写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依托文章关键语句实现快速精准阅读,既提升阅读速度,又提高答题准确率,让学生切实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 “秋雨的颜色”“秋雨的气味”“秋雨带来的消息” 等核心板块,再标注文中比喻、拟人句等精彩表达,既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又为后续仿写积累素材。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重要信息,再根据信息逐步推导问题答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阅读题目,培养其问题分析能力。
(二) 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读写结合的语文阅读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为提升阅读有效性,教师需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充分研读文章:阅读时可标注与题目答案相关的语句,或圈出理解困难的句子,还可进行旁批。比如在阅读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时,可让学生用 5~8 分钟通读全文,在文中画出农夫 “得兔”“守株”“失田” 的关键动作描写,同时在空白处写下 “农夫错在哪里” 的初步思考,为后续课堂讨论和续写 “农夫后来的故事” 做好铺垫。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能让学生阅读更具针对性,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师注重给学生适当的指导
学生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问题,影响阅读进度。即便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学生仍可能存在理解障碍,此时教师需注重给予适当指导。若文章难度较大,教师应对文中重点语句或生僻词语进行必要解读,这样能显著提升阅读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读写结合法应用于阅读或课文教学,能产生显著成效。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对其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践行读写结合,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