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来县西部坐落着一个承载厚重革命历史的村庄——兵营村,彭湃、徐向前等革命先辈曾在此点燃燎原星火。这里不仅是惠来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更是滋养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沃土。依托这片红色热土的独特资源,惠来县兵营学校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通过阵地营造、实践浸润、声音传递等多维路径,让红色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惠来县兵营学校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参观和聆听讲解等方式,感悟革命精神。通讯员 摄
□记者 徐剑萍
深挖红色沃土,打造“行走的教科书”
兵营村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兵营学校将兵营村“革命的摇篮”这一历史定位与校园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营造出“处处有红色、时时受熏陶”的浓厚氛围,使无形的红色基因化作有形、可感的精神磁场,深深浸润学子心灵。
走进惠来县兵营学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该校巧妙地将本土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精心打造了“红色文化走廊”。走廊两侧,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兵营村的峥嵘岁月:1928年彭湃同志在高冈公祠(现为县不可移动文物)主持成立惠来县首个乡级苏维埃政权的历史场景,革命先辈们在此部署攻打惠来县城的英勇决策……这些珍贵史料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会说话的红色教材”。师生们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与坚定信仰。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叩响历史之门
传承红色基因,关键在于让青少年从历史的“倾听者”变为“探寻者”和“传播者”。兵营学校依托特色平台“《源流》小记者站”,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叩响历史之门。
据介绍,清明时节,该校常态化组织小记者们前往革命烈士陵园、当地革命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学生们献上鲜花,聆听英烈们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在缅怀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此外,他们还深入探访当地革命遗址,在高冈公祠等历史现场驻足凝视,触摸斑驳的砖墙,实地体味革命年代的艰辛卓绝。小记者们还主动叩开老党员的家门,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记录下亲历者口中鲜活的红色记忆。这些珍贵的实践所得——文字记录、现场照片、访谈手记,不仅成为小记者站丰富的素材库,更转化为校园展览的生动内容,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而温热。通过祭扫英烈与探访,小记者们在亲身体验中厚植红色基因,真正成为了红色火种的“接棒人”。
广播站传递薪火,红色旋律响彻校园
如何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课堂,滋养更多心灵?兵营学校创新利用“校园广播站”这一传统阵地,开设了“红色故事我来讲”和“小记者探访日记”等特色专栏,让红色精神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据介绍,该校《源流》小记者们将在实践探访中收集的革命事迹、感人瞬间、访谈心得,精心整理成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广播稿。每日清晨或午间,革命先辈的英勇壮举、老党员的家国情怀、探访路上的所思所悟,通过清亮的声音传遍校园每个角落。这些“空中课堂”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使红色教育焕发出持久而鲜活的感染力。
“兵营村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我们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兵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蔡杜平告诉记者,学校还将继续依托《源流》小记者站,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引导每一位兵营学子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践行者,锻造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兵营村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目前,兵营学校正以坚定的步伐,将红色文化深深融入校园血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谱写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壮丽篇章。这片曾被革命火种照亮的土地,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托举起明天的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