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
·书写美美与共的时代新…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
·七届市委第七轮巡察完…
·我市滨海旅游方兴未艾
·我国住房条件进一步改…
·汇聚智慧力量 助力揭…
·推动对口帮扶协作走深…
·120家用人企业抛出…
·绘就幸福图景 记录…
·喜讯!揭阳彩民喜中5…
·初中英语主题意义下的…
·“以人为本”理念在小…
·十月的中国
·这一轮月
·中秋二首
·咏 海
·对人性光辉的深情呼唤
·想念您的我
·桥
·用丹青描绘秀美的辽东…
·笔随情动 墨载真…
·来稿选登
·佳作赏析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对人性光辉的深情呼唤
——评《在冻土层挖掘世道人心》的文学价值

时间:2025/10/12

  ▲▲林少明

  序文往往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它不仅要为作品作引,更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寻得平衡,为读者开启一扇深入理解作品的窗。阵风为吴光玲小说散文集《围巾飘落之后》所作的序言《在冻土层挖掘世道人心》,突破了传统“应酬式”序文的局限,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石,以严谨的评论为标尺,实现了“人-文-道”的三重穿透,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

  在批评理论中,如何处理评论者与作者之间的私人情感,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冻土层挖掘世道人心》这篇序文,巧妙地做到了“私谊”与“公评”的平衡,使情感成为解读作品的有效途径,而非干扰判断的滤镜。

  作者与吴光玲有着30多年的深厚交集,早年投稿的两篇小小说经吴光玲修改后发表,而后又成为同事,为序文注入了天然的情感温度,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吴光玲的认可与敬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联结。而在描述吴光玲从《榕江报》到《揭阳日报》的职业经历时,“几乎报社所有的工种她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出色”,既源于同事视角的真实观察,又避免了因私人情感而产生的过度溢美。这种平衡使得序文的评论立场更具可信度,当作者评价吴光玲“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小说创作实力不容小觑”时,读者不会将其视为“熟人吹捧”,反而会因这份特殊的渊源,更愿意相信评论的客观性。这一处理方式,正是文学批评中强调的客观公正原则,即评论者应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以确保评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文本解读层面,该序文展现出了精准的“细节捕捉”与深刻的“价值挖掘”能力,避免了对作品进行泛泛而谈的常见弊病。

  对于小说部分,作者没有贪多求全,而是精心挑选了《围巾飘落之后》《清静庵》《赵家媳妇》三篇代表作进行分析。在评《围巾飘落之后》时,作者聚焦于结尾的“回马枪”情节,即陈辉与坚坚控告芳芳父亲的设计。这一分析不仅指出该情节避免了“光明尾巴”的俗套,更深入关联到“封建庸俗观念的批判”,让读者看到了18岁作者的思想深度。这种从文本细节出发,挖掘作品深层主题的方法,体现了文学批评中的细读法,即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意义。

  评《清静庵》时,阵风以“清静庵极不清静”为切入点,梳理“年轻寡妇-李俊伟-秦春华-朱巧真-方添锦”的人物登场逻辑,揭示出“人性在封闭空间里现形”的主题。寥寥数语,便精准地把握了小说的张力所在。而对《赵家媳妇》的解读,更是深入到文化层面。作者从“无后不能入公墓”的村规,到赵康强“旧势力代言人”的角色定位,再到“开放浪潮冲击旧观念”的时代暗示,层层递进,将小说的价值从“家庭闹剧”提升到“民族文化意识反思”的高度,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文本解读能力。

  对于散文部分,序文抓住了“真情”这一核心特质,以“以情动人”的方式解读“以情成文”的作品。作者特别提及吴光玲的《母亲与“阿贵”》,直接引用文中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如母亲入殓时“阿贵”咬住被子不放、灵堂前“寸步不离”、最终“追随母亲而去”。这些细节的引用,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散文的感染力。同时,作者通过“每次都会受到文章的情绪所击中,读得热泪欲滴”的个人体验,形成了“作者(序文)-作品(散文)-读者”的情感共鸣。

  序文的结构设计遵循了严密的逻辑,以“人”为起点,以“文”为主体,以“道”为终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

  开篇从吴光玲的职业经历与早年创作(18岁获二等奖)入手,塑造出“全能新闻人 + 早慧作家”的立体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为后文解读作品提供了重要的“作者背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风格特点。中间部分分为“小说”“散文”两大板块,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小说部分体现“挖掘世道人心”的批判性,散文部分体现“传递人性光辉”的温情,两者共同指向吴光玲的创作核心。这种结构安排是文学作品评论中常见的分类分析方法,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把握作品的不同特点和价值。结尾以“冻土层挖掘”为比喻,升华主题。将被遗忘的“世道人心”被封存在“冻土层”,将吴光玲的作品比作“丁字锄”,形象地概括了其创作的价值。

  这篇序文深刻体现了“文学评论”的本质,即它不是对作品的“标准答案”,而是对读者的“引导”。

  作者在评论中从不强加观点,而是通过“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与坚坚一样在心里骂道”“很难想象吴光玲为何选择这个题材”等表述,邀请读者共同参与文本解读。这种互动式的评论方式,它强调的是读者的参与,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这种开放性的评论,使序文成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而非隔绝两者的“壁垒”,促进了读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在冻土层挖掘世道人心》是一篇“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序文。它以私人情感为底色,却不失评论的客观;以文本细读为支撑,却不陷入细节的琐碎;以价值提炼为目标,却不流于空泛的拔高。它不仅成功地介绍了吴光玲及其作品,更展现了序文这一文体的独特魅力。它既是对作者的致敬,也是对文学的坚守,更是对“世道人心”的深情呼唤。

  作者简介

  林少明 , 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揭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揭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海外文摘》签约作家、江西作家网特约作家和鲁南作家编辑部首席作家。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