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头侨批文物馆展出的“侨批史上最长信——一封近3000字番批”。
□记者 蔡幼芳 文/摄
在汕头侨批文物馆,展览着一封近3000字的番批,这是1957年暹罗华侨林朝光寄给潮邑沙陇乡大巷寨内(今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双亲的批信。这封侨批史上迄今为止最长的批信,其情、理、利交融,兼具文言的庄重凝练和白话的直白恳切,淋漓尽致展现了一位克己、尽责、顾家、深情的传统华侨长子形象。批信内容如下:
父母亲大人慈鉴:
敬禀者 光阴真快,瞬即秋凉。儿前次接读家批,知道父亲近来意气烦闷,时常与母亲发生口角,吵闹不安。知你老人家心有不满,望赐儿知道,儿或能遥为劝慰,以解愁怀。至于费用每月需要若干方足应用,想母亲理家之人,诸事总要预先筹划,实非容易。希望父亲对家庭上要慈为怀,多所宽量给母亲。但母亲理家由来已久,儿自小追随左右,深明一切。伏望父亲切勿时时吵闹,使家庭安静,免羞他人之笑,使儿等在外不用紧挂心头。虽然父亲大人之费用不可有缺,但望父亲顾念儿子之能力,深加宽恕。不然儿等商情困难,有司繁金,家务世情皆要支出,获利有限,唐中又吵闹不安,真是前煎后迫。实有使儿心慌意乱,难以为计。
儿今决奉进一言,最好父亲大人不要管理家务,悠闲清居。家情由母亲处理。批款由母亲收管。但当然对父亲大人之费用,照前应付无缺。只望父亲少生吵闹为盼,父亲岂肯同情与否?回音赐知,切盼。胞弟朝源,你在家中不单没有安慰双亲,反为态度傲慢,增加麻烦。没有同情双亲,深加安慰,胆敢谩骂家长,实是不幸之极矣。对于胞妹秀蕊,弟你岂有念及你细姐命途多舛?她自小一向追随家庭,同甘共苦,对家庭之帮助殊大。她不是一出阁就与家庭无关,应该思念她的刻苦,曾为家庭之种种努力,寻柴取草,日日不懈,从小劳力支持家计,没有求学。虽然出阁,目前多难,应该多表同情或资助,方不失为同胞手足之情。
回想朝源弟你年最幼,力最轻,我们兄姐之辈一向以你为细小之年,应该合力保持家庭之充足,希望你与兄弟之辈到成年之年,同心为家庭而努力,多多创造家庭之幸福与光荣,以继父母之荣誉,以望在家族中为人之长,给族人之羡慕,方不为远大之计。现在你不过做些小生理,虽有微利,即存自私。那么人人自私,暹中不寄,弟你现在成长不帮助家计,试问父母谁奉养,家庭之幸福何存?次且你胞兄朝锐至今尤(犹)未娶妻。他并不是比弟你愚昧,比你细小。暹中聪明女子其多。他现在乃是与兄辈同力,为家庭为父母为将来永远计,思量谋娶贤淑之妇,以作幸福之根据。并非目光幼稚,初出茅庐之辈可比。是小而心满,得少而意足。况前接知弟你娶亲,他亦满心欢喜。想家中如果你细姐出阁,弟你成亲,以代细姐之劳,甚表同情,此皆善意之表现,不过希望你能在家中接起家门之荣誉,对父母之敬爱,接受父母亲教训,对姐妹之和气与同情,方不失为兄等在外所望之深意,亦便在接寄家批中发生兴奋与努力。况吾接得唐中友人来暹,粗言一切略见,你近来之居心失去人生之意义,给暹中兄等之失望,复何言哉!你要知道凡事不是粉饰之词可以遮蔽事实之行动,只有言思和行动一致才有美德可表现。想不然相形见拙,丑态败露,在名义上之损失才是人生之大不幸!你宜深为警惕。今后你的行动要自己检点,名誉要自己修养,孝道要自己表现,情感要自己控制。不是你一长大成人,则任何人都比不上你聪明和灵感、自在和任意。今处在手足,若知而不言则失去手足之情,觉而不言则落为小人之行径,此非兄等之所愿为也。此后望你好好学习做人,学人生之同情心,学人生之理性。岂知乌鸟私情,它属飞禽,犹有反哺之心;羊为走兽,尚有跪乳之义气。我们人生岂比不上飞禽走兽?不灵不感耶。所言各节,你宜略加考虑,接受与否,适听自便,多言无益,孝心自存为要。至于你的家室教导,要由你而生,凡事由你启示。记得你前信有来言说是你四年之同事,深知一切,意见相投,今后对长辈孝顺之事要着你所负责。然何矛盾发生是你人生观上之太动稚,修养未足。些小得意则踌躇满志,危险之大,非兄等所以为力矣。今后只有你自作自受,好自为之,你宜立孝为心,真诚听从双亲之教诲,则获益尤大。尚(倘)若父母有何寄言到暹,或言你等不尽孝道之语,则你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兄姐。你之失去手足之同情心,你何堪耶。遥远寄言,不为河山所阻,你之行动暹中须臾可悉。望你勇于改过,家室力于教训,必以和颜悦色使家庭吵闹之局面克日澄清,使和气欢乐之神进我家庭而代替,然后方可算为家庭之幸福,族中方可为父母扬眉吐气,树立荣誉,则弟你之获益,亦则兄等之获益。因此则家批之乐于接济无懈矣。父亲年已高迈,凡有所急迫,自不免要晚景牢骚。弟你已进入智(知)识青年之阶段,必须以新的智慧奉劝父亲之心,使免于家庭中时与母亲发生吵闹。只要你改变态度,日日良言劝慰,他老人家多少亦当明白你的孝道,使他老人家自然而然改变情绪,对儿媳之欢心和照顾。现在一切要由你主动做起,切不能看到父母之短处而大声呵责或怒眉瞋目,而引起父母之灰心,由灰心而发生反感,而使你名誉损失。凡事息息相关,你必须细心体会和处置,方可少了麻烦。至于你每日所做之生理,获利多少当可欢慰,但母亲叫你帮助家务此乃常情,次且家中只有父母和你的家庭,所付费用是谁之享受,是谁受益,你岂有深思?况又吾等时时接寄家批,目的亦是应付家务使衣食不致短缺,为族人笑。如果可以私心,则兄弟远在外地,岂闻母亲之叮咛?自可逍遥度外矣。不过人生以孝义为资本,报答父母养育我们长大之深恩。现在你亦已成家立业,将来自当儿女成群,若等到你在晚年儿子不贤不孝,到那时你少不了要哀伤和慨叹,此乃是理之常情,天伦人伦循环不灭。所以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心若轻狂欺诈,久必报之。幸宜自爱,自种善果为要。
兄弟处在手足之情,臂指相连,为将来家门之荣誉计,不愿弟你走入不名誉之境地,必使手足全美,方可告慰你长胞兄。虽然家批少寄,他在暹中的行径,一举一动尚且知吾之关心,未有散漫。母亲有催他寄批,则或多或少,不敢有违。况他儿女成群,四男一长孙女,费用浩繁,孙辈入学一切支费,尚且不敢忤逆母亲遥远之心,有催必寄。弟你在家日夕起居,近在左右,当比不上远在天涯之人耶?从今天起你即要改变傲慢的态度,务使父母渐渐地对你欢心为要。
母亲:儿接读家批之后望天长叹,满怀悲愤。但望母亲对胞弟多再教诲,他若今后冥顽不灵,则非儿等在外之所同情,他亦失去了同胞手足之友爱。只是目前家庭吵闹烦闷,未解煎怀,此皆是儿子等远出重洋,未克分在家务,实深难过。来暹一事,儿非不闻,实因力不如心。如欲尽力为之,深恐中途不克,徒劳无功。容候积极准备,总有一日得迎来暹,以慰切望。但目前生理营业悄(稍)有进展,不必远念。稍候费用充足当即奉函告达,以便南行。幸勿焦迫为盼。倘若母亲来暹,路上少人做伴,况又唐中申请出境不知之易与否,儿等实更担心到暹之后,政府又是禁止入口,因每年只有200名额准许入口之限定,瞬即到满,很难望入永远正口。因此,至今未存把握奉达耳。然儿等自当再用心注意,若有机会即奉禀勿念。现在暹中儿孙一并粗安,更希免念。目前暹地政府对华侨寄批重再管制,必须先行登记,然后将随身证交给国家银行检查核准,然后发给寄批证。每人每月限寄暹币不超过壹仟铢元。若无随身证去申请寄批证,则批局不敢受手代寄。现在随身证每人每年例费暹币贰佰元,贫苦华侨无力缴付者惶惶终日耳。顺此奉上港币一百二十元正。到时母亲大人查收,内中抹出二十元给胞妹秀蕊,以作急需之用。
特此
并祝合家
家运兴隆
和气致祥
双亲大人等安康
儿 林朝光手亲 七月二十三日寄
这封侨批内容极其丰富,情感真挚,说理透彻,是研究侨乡历史、家庭伦理和华侨心态的珍贵文献。写信人林朝光作为长子,虽远在暹罗(今泰国),但自觉承担起维护家庭和谐、训导弟妹、赡养父母的责任。这封信的核心目的是调解父母失和、胞弟不孝的家庭矛盾,回应母亲想来暹罗的愿望,解释其中的现实困难。林朝光对父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慰,先表示理解父亲需要费用,承诺“照前应付无缺”,肯定父亲的经济权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母亲理家不易,希望父亲“慈为怀,多所宽量”。他点明家庭吵闹的后果:一是“免羞他人之笑”,关乎家庭体面;二是让海外子女“紧挂心头”,无法安心谋生。
批信中最严厉、篇幅最长、说理最深刻的部分,是对胞弟恩威并施的训斥,堪称一篇精彩的“诫弟书”。
林朝光直接批评胞弟林朝源“态度傲慢”“增加麻烦”“谩骂家长”,定性为“不幸之极”,指出其问题在于“修养未足”,“些小得意则踌躇满志”,人生观幼稚。然后,唤起共情,要求弟弟念及姐姐“秀蕊”为家庭做出的牺牲(劳力支持家计、未能求学),即使出嫁后处境艰难,也应给予同情和资助,以尽手足之情。同时,他指出另一位哥哥“朝锐”至今未娶,并非无能,而是为了家庭大局在努力积蓄。对比之下,朝源刚成家便存私心,显得格外自私。指出弟弟作为家中最幼之子,一贯受兄姐呵护,现在成年成家,理应“同心为家庭而努力”,奉养父母,创造家族荣誉。林朝光还引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典故,发出震撼人心的质问:“我们人生岂比不上飞禽走兽?” 这是中国传统训诫中最有力的道德武器。
“临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这是潮汕人的“循环报应”观:自己不孝,将来自己的子女也可能不孝。林朝光借此警告弟弟“到那时你不少了要哀伤和慨叹”。他要求弟弟“勇于改过”,对家室(妻子)严加教导,以“和颜悦色”改变家庭氛围,主动劝慰父亲,最终目的是“为父母扬眉吐气,树立荣誉”。
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林朝光为自己远在重洋“未克分在家务”导致家庭不宁而深感难过,并向母亲解释无法接其来暹的主要原因,一是“力不如心”,恐中途失败。二是政策限制,泰国对华人移民的严格配额限制(每年仅200名额),且申请出境不易。担心母亲千辛万苦出来后,却因名额已满无法合法入境,风险极大。
据有关史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侨向中国汇款(即“寄批”)以及移民入境实施了诸多限制。比如批信中提及的“暹地政府对华侨寄批重再管制,必须先行登记……每人每月限寄暹币不超过壹仟铢元。若无随身证去申请寄批证,则批局不敢受手代寄。现在随身证每人每年例费暹币贰佰元”等新规,这些措施深刻影响了华侨社群的生活,也促使了侨批业采取如“暗批”等特殊方式应对。
信末,林朝光“顺此奉上港币一百二十元正”,以尽到对母亲的赡养和对家庭的责任,并交代“内中抹出二十元给胞妹秀蕊”,体现了他作为长兄对目前多难的胞妹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