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古巷如织,一条介公宫巷静卧其间,巷名溯源,是因巷中那座承载着千年忠义的“介公宫”。宫内供奉的,正是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割肉啖君”的震撼故事,寒食禁烟的古老习俗,皆因这位先贤而生,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
寒露染秋,古韵凝香。“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循着历史的脉络,踏入榕城区进贤门街道南门社区介公宫巷。在这里,我们追寻介子推忠君爱国、忠孝两全的足迹,体悟他淡泊名利、舍生取义的气节,探寻那份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初心与自由理想。
□记者 刘春玉 实习生 林 蔚
割股奉君,丹心照史

介公宫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介公宫奉祀的介子推,是春秋乱世中难得的忠义典范。”82岁的介公宫巷李氏宗祠宗亲会会长李祖伟,话语间满是敬仰。翻开史书,一段波澜壮阔的往事缓缓铺展——春秋之际,晋国内乱迭起,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被迫流亡。近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相伴左右。流亡途中,随行臣子卷走粮秣,重耳饥困交加,生命危在旦夕。危急时刻,介子推隐到一旁挥刀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谎称是兔肉,烹制成羹汤,让主公喝下,救下重耳性命——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割肉啖君”之举。
重耳归晋登基,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而介子推却功成身退,悄然隐于市井,不求功名。待晋文公追忆往昔,幡然醒悟,派人寻访时,他早已携老母遁入绵山。晋文公念其忠义,欲召其出山受封,情急之下采纳焚山逼贤之策。他以为大火烧山,介子推是至孝之人,必会背上老母亲出来。怎料介子推心志坚定,宁死不出,最终与老母一同殉难于柳树之下。在其遗体旁的树洞中,还藏着一片血书衣襟,字字泣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无尽悔恨萦绕在晋文公心头。他将介子推殉难处的柳树移栽宫中,用柳木制成木屐,每一次踏足都慨叹“悲乎,足下”。“足下”一词由此从对介子推的专属悼念,流传至今,逐渐演变为对他人的敬称。为纪念这位忠臣,晋文公昭告国民,将介子推罹难之日定为寒食节,举国禁火,只食冷食。后来,寒食节定在清明前一日,成为承载着忠义记忆的传统节日,在绵山及各地代代相传,延续着对先贤的缅怀。
古庙沧桑,遗迹存珍

介公古庙。陈耀双 摄

介公古庙内景。刘春玉 摄

介公宫庙西侧的古榕树。刘春玉 摄
站在介公宫前,目光所及,尽是岁月的痕迹。庙西侧古榕虽历经风霜,仍充满生命力,像一位庄重又睿智的长者。庙门楣上的黑色麻石,镌刻着鎏金大字“介公古庙”,旁题“癸酉年重建”。左右两侧的石刻对联“三晋仰忠贞立庙绵山垂德泽,举国作寒食缅怀介公勖后人”,笔力遒劲,道尽古今敬仰之情;麻石下方,红纸书写的“圣寿无疆”横批,为古寺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门前香案之上,四座香炉静静伫立。居中者最为古旧,石刻字迹和纹饰已在时光侵蚀下模糊难辨,却仿佛默默诉说着几百年沧桑。殿内,大红帷幔高悬,绣着八仙过海、牡丹吐蕊等吉祥纹样,华贵而不失典雅。正中帷幔上“绵山公府”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左右分列“花公花妈”“老夫人娘”的绣品,尽显古朴规制。
介公宫也叫木坑宫。相传介子推死于树木茂盛的山坑,因此被称为“木坑圣王”。“如今的介公宫,是1993年信众募资重建的,坐北朝南,仅十余平方米。”李氏宗亲们介绍道,“唯有中间这尊古香炉是原物,其余两座为重建时所刻,前方那座则是现代陶瓷制品。”他们遥指往昔,追忆着昔日盛景:旧时介公宫坐东朝西,属攀龙坊木坑宫(介公宫),规模宏大,东邻陈泰兴,北至永丰街,西接中山路中段,南邻庄氏家庙。正门正对介公宫巷,宫内龙井、虎井都有古榕参天,二进一天井的格局规整有序,后厅神位排列肃穆,前厅两侧房屋错落。宫宇前后建有李氏住宅群,漱芳斋、魁星阁、文章厅等建筑鳞次栉比,临溪马山窖设有双凤桥,介公宫与陈泰兴构成“双凤朝牡丹”的雅致格局,周边水系连通南河,尽显水城风韵。
“龙井虎井并不是水井,而是种着榕树的小天井。这棵老榕树,便是当年虎井的遗存,龙井的那棵早已不在了。”李氏宗亲们指着介公宫西侧的古榕,眼中满是怅惘。他们又指向巷口一块长方形石板:“这是原介公宫的进门踏斗石,是当年盛景仅存的实物见证。”时代流转,宏大的古庙虽已湮没于岁月,仅剩踏斗石与老榕树默然伫立,但那份文化记忆却从未消散。如今的介公宫虽规模不大、香火不甚鼎盛,却是当地民众缅怀先贤、传承美德的精神家园。
文脉绵延,地名留芳

中山路介公宫巷西巷口。阿 龙 摄

马山窖介公宫巷东巷口。阿 龙 摄

李祖伟在巷口介绍介公宫往事。刘春玉 摄
介子推的故事,以其极致的牺牲与孤高的坚守,成为忠义精神的千古象征。他不慕荣华富贵的高洁品格,区别于追名逐利的政客,代表着对理想与道义的纯粹坚守。割股奉君,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践行;归隐山林,是古代士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风骨彰显;殉难绵山,则将“忠”与“孝”的美德推向了极致。
揭阳历来尊崇忠义节孝,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介子推的忠义品格与高洁气节,与揭阳民众“讲忠孝、重诚信”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因此建庙立祀,让精神代代相传。“介公宫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李氏先祖定居此地时,这里便已有介公宫的名号。”李氏宗亲们援引《李氏族谱》记载:“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十四世祖觐侯公斥地扶父迁至攀龙坊木坑宫(介公宫)前创李氏家族……”据此推算,介公宫在榕城的存在至少超过335年,其影响力早已融入地域血脉,化作独特的地名符号。
介公宫巷因庙而名,至今仍是榕城中山路南段的特色街巷,据1990年《榕城镇志》“1980年揭阳县地名普查榕城镇街巷(路)标准名称表”载:介公宫巷,长280米,宽2.5米,中山路至马山窖河边,有居民25户,654人。介公宫巷聚居的李姓族人,被称为“介公宫李”,成为地域姓氏文化的鲜明标识;“介公宫前”“介公宫后”等俗称,更是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美德传扬,民俗焕彩

2019年电视剧《重耳传奇》中的介子推(贺刚饰)与母亲。阿 龙 截图
潮汕大地素尚忠义,所崇奉的神祇多为忠肝义胆的贤臣良将。介子推这位千古忠臣,在潮汕被尊为“地头老爷”,不独在揭阳市区,多地建有介公宫,四时祭拜不绝,以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忠孝文化。
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这座明中叶形成规模的古村落,如今以古村旅游与潮绣、木雕等特色产业闻名。村内始建于明初的“真君古庙”,配祀木坑圣王介子推。每逢新春,“介公爷巡田”仪式如期举行:新婚、添丁的青壮年扛着神像巡游山林、湖岸、田园与村界,沿途村民燃炮恭迎,热闹非凡。巡游结束后,参与者分得大吉,这一“巡田分柑”的习俗,将祈福与忠义传承巧妙融合。
燎原街道湖内村的介公古庙,是村民心中的精神寄托。每年正月初十,“介公爷”巡游盛典热闹开启,焚香顶礼、鞭炮齐鸣,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上演,辅以宴客之礼。介公信仰在此与祭祀仪式、文化娱乐相融,成为敦睦亲情乡谊的纽带,彰显着潮汕人的礼仪之风。
揭西县棉湖镇方厝寨的“介公古庙”,始建于清康熙末年,1985年由村民集资重建。作为历史商贸重镇,棉湖的传统商贸与现代产业并行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民俗活动注入活力。每年农历二月十八“介公生”,村民除了敬拜祈福,还邀请潮剧团演出,活动规模逐年扩大,成为棉湖弘扬忠孝诚信美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民俗品牌。
从榕城到普宁到揭西,从庙宇祭拜到民俗巡游,介子推的忠义精神在潮汕大地上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吸引着八方游客,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更让这份跨越两千余年的文化基因持续焕发生机。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文人墨客的诗句,道尽了世人对介子推的敬仰。两千多年来,他的故事被反复传颂,寒食、扫墓等习俗将忠义推崇融入日常生活。介子推用生命诠释的“忠义”,早已超越个人与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清澈而坚韧的溪流,滋养着后人对道义与品格的永恒追求。在榕城的古巷深处,介公宫静静伫立,继续诉说着那段千古佳话,让忠义精神在岁月流转中永不褪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