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运会女排U18比赛现场,观众可能会注意到,有个队员无需向裁判请示,也不用等待换人的举牌和播报,就能随时上场、下场。这便是排球项目特有的“自由人”——自由防守队员。
比赛中常有这样的画面:对方主攻大力扣杀,自由人迅速侧移、降重心、伸手垫臂,瞬间将球救起,为反击埋下伏笔。过几个回合,她径自下场,不久又再度上场,循环往复。
排球场上,每队6名球员需要依次轮转位置。自由人的“自由”,在于她们与后排球员能够进行无限次替换,且不计入普通换人名额。“自由人一般会替换队里防守能力相对薄弱的人。”河北队主教练张忠伟说,当高大的副攻手轮转到后排时,自由人往往会上场替换,确保后排防守质量。
不过,自由人其实并不完全“自由”。根据规则,自由人上场、下场必须在“死球”后、下一次发球哨响前完成,且不能发球、扣球或拦网。一身与众不同的队服,也不是为了“穿衣自由”,而是为了让裁判与观众能够一眼识别。
在球迷眼中,自由人干的是“脏活累活”;主攻手说她们是“送炮弹的人”;在二传手眼中,她们是默默“补台”的幕后英雄。
选拔自由人的门道,各家有各家的“标准”。
“要选基本功扎实、预判能力强的。”
“要选在极度疲惫时还能保持动作不变形的。”
“要选头脑清醒的,能当防守‘指挥官’的。”
中国排球名宿、江苏队主教练沈富麟强调,除了技术,自由人更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她们随时要承担防守压力,心态调整非常关键”。夺冠热门江苏队的自由人刘茗月坦言,在场上没有进攻和得分机会,一传失误时又没有别的方式将功补过,“有时候没有办法释放自己,需要好好调整心态”。
20世纪末,自由人这一特殊位置由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引入比赛,走过近30年,不仅改变了排球战术体系,也提升了比赛的观赏性。在中国女排的辉煌历史中,自由人也留下许多难以磨灭的印记:2004年雅典奥运会,张娜被球迷称为“不死鸟”,助力中国女排实现逆转,勇夺奥运金牌;2016年里约奥运会,林莉以稳定发挥筑起坚固后防,并荣获“最佳自由人”称号。
“不怕辛苦,重要的是真正帮到球队。”站在全运会赛场上的自由人姑娘们,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换句话说,最好的自由人让你几乎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却总在队伍需要时,出现在最该出现的位置。
新华社深圳11月1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