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16.99千米,就来到凤联村境内。
2023年初春,记者一行走进凤联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34个社区(村),也是进入凤美境内的第8村。
凤联村位于凤美街道东南部,由张厝、陈厝和谢厝3个自然村组成,村境东临北河,与炮台镇南潮村隔河相望,南与京冈街道新路村相接,西与广南村、陇上村毗邻,北与东升村相连。辖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06人。村寨绿水环抱,玉带天然,既与揭阳著名古八景“两溪明月”近邻,又和新晋网红“塘埔湿地公园”相接,是一处风光迤逦、文化灿烂的“风水宝地”。
□记者 张晓驯
几经拆合成一体,因处凤地得美名

凤联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明清时期,张厝、陈厝和谢厝3村聚居的地方,称为塘口,在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表上,则分为塘口和塘口市两个村子,而都图上,则标为塘口市、塘口尾,说明其时,聚居地带已经形成圩集,但3村名字,没有见诸图和表。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张厝、陈厝和谢厝3村为广美段所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广美段析分为广美、长美和联邻3乡,3村为联邻乡所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联邻乡所辖村子并入渔东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张厝、陈厝、谢厝3村和桂梓、塘埔、陇上、全美一共7个村子合置为凤联村,村政府(其时行政机构称谓)驻塘埔村。村名取凤字,沿用了本区域古老的地名凤坡的首字,联则取自原联邻乡的首字。
1951年,凤联村改称凤联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凤联乡和美港乡合并为美港中乡,张厝、陈厝、谢厝3村为其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美港中乡并入渔江大乡。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凤联为其一,3村仍为凤联高级农业社管辖。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大队,凤联大队管辖的村子,恢复为解放初期的7村,大队部仍设于塘埔村。1970年,渔湖公社将辖下的15个大队整合为25个大队,凤联大队一分为三,塘埔和桂梓从凤联析出,单独成立为大队。凤联村所辖剩下张厝、陈厝和谢村3村,大队部设于张厝村。1984年1月,随着撤公社改区、撤大队改乡,凤联大队和东升大队、陇上大队重新合并为凤联乡,乡政府驻桂梓村。尔后,凤联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张厝、陈厝和谢村3村仍为其所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凤联村被划归新设置的凤美街道,凤美街道办事处将凤联村一分为三,分置东升、陇上两村,凤联村所辖村子,又回归1970年范围,村委会驻地仍设于张厝村。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凤联村属揭阳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所辖。2022年4月,凤联村随同凤美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张厝宫渡连南潮,曾是往来重要关

至今仍在运营的张厝宫渡。张 驰 摄

张厝村村容村貌。郑楚藩 摄
张厝村是凤联村委会驻地,全村1710人,为凤联主村。
走进张厝村,但见沿途花木青翠茂盛,村口牌坊庄重恢宏,村内祠堂洁净规整,一派安乐祥和景象。随行人员介绍称,张厝村有“新张”“老张”之分,寨内东边三座公厅之祖为明代万历年间创建,始祖张敦行,俗称“老张”;西头“克昌公厅”,系“敦行公”四世之后张克昌的子孙来此创建,俗称“新张”。相传始祖从饶平县龙眼城迁至渔湖都,初始村址在今张厝村东南200米处,后经发展逐步形成今日的规模。
渔湖地处榕江下游,三面环水,陆上只有西北部狭窄通道,自古以来,渡口较多,渡运繁忙。张厝村坐落于南北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向南距离榕江南北河交汇处双溪嘴约800米,曾有“张厝宫”“塘口张”的别称。村东南通往炮台南潮的“张厝宫渡”,旧时曾是渔湖与炮台的重要关卡,为两岸乡民提供往来方便。过去,这里商贾平民终年络绎不绝,渡口十分繁忙,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据村里长者介绍,昔时张厝传统手工艺织席著称,旧社会同为渔湖知名渔乡,以“牵虾”“放縺(一种鱼网)”闻名,与东升村交界处有一渔港叫“张厝港”,为该村旧时渔业兴盛的重要佐证。而对岸的炮台也有市集,张厝宫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促进两岸物资交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每年过年前夕渡口最为热闹,周边10多个乡里的人都要来此过渡往炮台赶集采购。该渡虽在榕东大桥通车之后,生意日渐式微,但却为渔湖目前仍有运营的少数渡口之一。
张厝村昔时人才辈出,民间素有“东头厅出十八担书柜,西头厅富出一千石谷”“名贤振家声”等赞誉。族人张登誉,约生于1816年,是清仁宗嘉庆岁进士。另外,影响华夏书画艺术的画家张良心(张杰)、早期参加革命工作,原国防大学顾问张守忠、原广州军区第42集团军教导大队参谋张汉安,均为村民津津乐道的乡贤,他们的声名成就激励着族人积极进取。至今,村内仍保留祠堂二座、古庙三座、公厅四座。在村委会往东的进士厅门前,醒目的旗杆夹是村民引以为傲的标志,据介绍:明清时期,凡考上贡生及中举人、进士者,朝廷每人发给“旗匾银”,供其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于大堂挂匾,以示光宗耀祖。张氏族人不遗余力营建祠堂、公厅,正是对宗族名贤的弘扬,也是对人才培养和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
陈厝崇文亦尚武,优良家风世代传

陈厝村东南公厅。凤联村 提供
凤联的另一个自然村——陈厝村,别称塘口陈厝,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村庄。据称为明初先祖陈业已携眷,从潮阳县黄坑都洪山(今普宁市洪阳镇区)迁居到渔湖都塘口创业肇基,至今已有600左右年的历史。
陈厝村村址面积约0.23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主要村道连市政道路临江南路、西接乡道环岛二路。该村虽面积不大,但族人历来对兴建书斋和公厅毫不含糊。这里的公厅建筑规模甚为壮观。据走访,村中现有公厅二座,其中南面公厅位于村寨南面,寨前埕中间,坐北朝南,大约建于明朝中期,系七间过三进六天井,左右三火巷一后包大型厝局。另一坐西面公厅,位于村西南,坐东向西,大约建于明中期,系七间过三进六天井,三火巷一后包大型格局。两座公厅均为大型厝局,昔时陈厝先人之富有由此可见一斑。
陈厝村先人敦亲睦族,对文化教育也十分重视。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陈厝全村只有200左右人口,却已经有两个私塾书斋,其时村里还外请港口等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授课,吸引邻村孩童前来该村读书者甚多。尊师重教的家风传承让陈厝村人读书风气蔚然。1953~1955年,当时渔湖还没有办初级中学,考上中学必须去城里就读,该村就已走出8名初中生,这在当时非常轰动,四乡六里传为佳话。现在,陈厝村走出的各类人才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者不乏其人,其中美术人才也不在少数,而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也代代相传,成为陈厝村人正直进取、自强不息的思想根源。
除了崇文,陈厝村民还尚武。习武是该村的传统文化,这个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防盗防偷和抗击日军入侵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村聘请武术师父执教南枝拳术,不少贫苦青年报名习武,有的青年之后到他乡卖艺谋生,村民戊己、老足是其中赫赫有名的“拳头师父”。村里的舞狮等技艺在周边也很有名气,据村里的群众介绍,上世纪80年代,该村的武术代表队参加了渔湖公社文艺汇演,表演的拳术和狮舞,很受群众欢迎。时至今日,习武之风在村里还十分兴盛。
谢厝人勤手艺精,削竹做篾史悠长

谢厝村的公益楼。凤联村 提供
凤联三村素有草编手艺,其中编织渔栅手艺又以谢厝村为最佳。
谢厝村古称见龙寨,始建于明初。据当地长者讲述,谢氏先祖清隐公自明初从揭阳县霖田都棉湖(今属揭西县)采芝楼(俗称“柴仔楼”)来此开基,至今700多年历史。
据传,凤联的前辈善草编,立籍之初便以此为业,后来相传成习。至民国时期,村民除了以下地耕田为生,还专门以削竹做篾以谋三餐。《渔湖都见闻录》有这样一段记载:“1970年至1980年,渔湖公社办起席厂31个,遍布全社各乡村,年平均收入200万元。1981年收入305万元,为历史最高年份。”这其中,谢厝渔栅创造的效益应该也有一份功劳。
据了解,谢厝村的草编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谢厝全村200余户人家,不论男女老少,均是编织能手,个个会草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该村能工巧匠组织起来,设立织席厂,生产支农用具,竹篾、渔栅、草席、门口席、稻草席等,产品由供销部门收购后,出口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大概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席厂最为兴盛,那时我们村从3岁至80岁,几乎人人会‘挲索仔’(用稻草打绳,编成草鞭)。当时一斤米两毛六,编条草鞭就可换一斤米。”凤联村党总支委员兼谢厝经联社党支部书记谢蝉米对这项副业带来的实实在在收益记忆犹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勤劳拼搏的谢厝村村民因了竹编捕鱼制品及稻草编制品这门手艺,增加了集体收入,改善了村民生活,也解决了就业就学等问题。
据凤联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陈若乔讲述,上世纪70年代,凤联三村的许多小孩靠着“挲索仔”勤工俭学,每天把编好的草鞭带去学校交给老师集中出售,用于抵扣学费,从而顺利完成了学业。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长他几岁的哥哥在高考备考时,边学习边“挲索仔”的情形。草编手艺让谢厝声名远扬,也让更多的外寨妇女愿意嫁进谢厝和凤联。
改革开放后,织席业从集体化解体,恢复到逐家逐户的生产形式,由单纯的加工生产向多业化。尽管行业逐年萎缩,但它所带来的效益,却深深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成为凤联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同心协力绘新景,乡贤给力助振兴

凤联村鸟瞰。郑楚藩 摄

凤联村委会。凤联村 提供
凤联三村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它们的团结自强,共同推动着凤联的不断向前。
据了解,凤联原来在揭阳市区属于比较闭塞的“省尾国角”,村里的道路、溪河等各方面的村容村貌此前都较为落后。近年来,村“两委”在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的大力引导、支持和帮助下,从构建文明和谐、绿色宜居乡村的目标出发,通过建好基础设施、做好公共服务、抓好乡村治理等方面,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促使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致力于民生福祉的改善,村想方设法发动乡贤、企业家、村民自愿捐资和申请财政补贴共635万元,完成了水泥硬底化路面、路亭牌匾、灯光球场、公共厕所、老年人活动中心、党建活动中心等方面的建设;同时,投资310万元完成内河清淤整治、坡岸石篱化、护栏、植树等配套设施及安装建设雨污分流排污管,使全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高。此外,在村党支部的高度重视下,村内还建起群众休闲健身活动中心,购置乒乓球台、篮球架、各种健身器材及舞台一处,并且在街道党委的帮助下建立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村还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村民群众移风易俗,倡导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并定期组织开展“最美家庭”“优秀党员”评选活动,切实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让乡村社会更加和谐。
灿烂的文化、秀丽的自然资源,为凤联村创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支撑;硬件建设的发展为凤联村推进城镇化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之凤联村乡贤们同心协力的推动,使凤联村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文明氛围日益深厚。如今,曾经闭塞落后的村庄交通发达、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气息。凤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炳勤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文明村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村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村民群众生活质量,努力把凤联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