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端
《鲁迅旧诗钞》像出土文物一样,旧旧的,已呈暗褐色,纸质也已脆了很多,稍微动之则裂。没封面,没底皮。有点破,已经有多处修补。
最上面就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一首手书《灵台无计逃神矢》(应是扉页)。初次见此书时,简直像葛朗台见到镀金的首饰盒那样眼睛放光。
之于鲁迅杂文、小说、甚至散文诗,鲁迅旧体诗恐怕没有太多人去注意,或许就是那几首放在教科书里选到的,“惯于长夜过春时……”“运交华盖欲何求……”大家还熟悉点吧。
我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自认为是比较喜爱的,认识也是呈层次性的。
少年时期受了鲁迅先生文风的影响,文字比较锋芒。那时读先生的杂文,觉得痛快淋漓,尽管也有一点语句拐来拐去,但仍然觉得快意,也学得得意。
稍长一些的时候,更喜欢先生的散文诗《野草》,主要是它特别的手法。《野草》的象征手法以及意识流至今仍然觉得一般作家无法企及,很深致,很高峻。
再有先生的小说,冷峻沉郁,近乎白描的手段,却峻到骨髓里去。我曾大胆说过,先生的小说,至今仍然没有中国的哪位现代小说家能超越。不论从作品的形式还是思想。那冷峻,就像大理石,那内容,似乎是一幅幅木刻作品。我想,当今的现代文学史,太多只是去钻其小说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社会意义。殊不知,探究其表现手法或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的小说没有弄得那么复杂,简单的白描几乎素面朝天,却极富审美价值与深刻意蕴。
就像一个富人吃惯了大鱼大肉,突然回过头来想吃一吃番薯粥就一点咸菜菜脯一样。我想,眼花缭乱的文坛一定有一天会重新回归到简单来。鲁迅先生小说的笔法大可借鉴。
作为散文《朝花夕拾》,更着重于儿童教育,更注重于孩子天性的发挥和自由的发展,说鲁迅先生是个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他既是革命家,也是教育家。
鲁迅先生的旧体诗,却让我看到了一个秉承中国几千年情操和传统,忧国忧民感伤时事为民请命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尽管,他一再表示他反对旧文化,他第一个用白话文写小说,他与封建复古派论争,也曾表示过不读中国旧书。
然而,在他的旧诗钞中,几乎每一首都有用典,古典今典都有,尤其今典令人捧腹。格律严整,章法严正,格调沉郁顿挫,情感忧愤深沉,诗风直逼老杜。
我常想,设若先生不写杂文小说散文甚至翻译,单凭这六十几首旧体诗,也一样可以光照文坛,彪炳历史。先生的所感所叹所爱所恨所忧所愤,都是系于国系于民,为天下民众表达心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表达自由、民主的心声,每一首诗都与先生的生活遭遇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是诗史,那我则说,鲁迅先生的旧体诗,则是一个一个时事的特写镜头,反映的都是那个时期国家民族的灾难和他自身与祖国心血相连的一段历史,滚动着作者的热血和心气,它能让人读出先生的一颗血淋淋的心。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想,先生不但正视这种血淋淋的现实,而且连他自己的血也淋漓在诗句里。
我读鲁迅先生的旧体诗,大多时候不是痛快淋漓,大多压抑着,沉郁着,心不得舒,气不得扬,每每都要跟着沉下去,沉下去……先生喜用的“敢有……”(如“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敢有歌吟动地哀”)这样的句式让我真的觉得很压抑很郁闷。尽管那段“风雨如磐黯故园”的日子已经不再了,然而人类的劣根性、人性的弱点、兽性的后遗症以及王权专制意识的沉淀物几乎未曾根绝过。先生的旧体诗仍然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喜欢先生的旧体诗,在于它除了具备古体诗所具有的因素外,其情感之沉厚,浓郁,其心胸的坦荡,开诚,其气势的雄浑磅礴,感染力非常强大。沉而实的风格,加上特有的幽默狡黠智慧以及喜怒笑骂,让鲁迅先生的旧体诗充满了先生自己独有的个性。
发觉自己越来越爱读鲁迅先生的旧体诗。读《鲁迅旧诗钞》,我打个比方,就好比吃中药一样。这一首首旧体诗,就如一贴贴中药。也许这种比喻对鲁迅先生来说有些哭笑不得,先生生前对中药中医是有抵触情绪的。但医者仁心,鲁迅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医者,医灵魂的仁者。但我想,如果再假以时日,假以机缘,相信先生是可以理解并接受中医中药的,因为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会热爱自己灿烂优秀的文化遗产,就像爱自己的不一定漂亮的母亲一样。惜乎先生离开得早了。
每天读一点《鲁迅旧诗钞》,也许可以补足底气,增强体质,特别是可以增强时髦的免疫力,可以预防浮浅感冒症,可以更多爱家爱国,用现在的话来说,更有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吴美端,中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广东诗词学会、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揭阳诗社、铁峰诗社社员,揭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有长篇人物传记《芳林美叶》、散文随笔集《书头戏尾》、现代诗合集《十一人诗钞》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