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厝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2113米,就来到京冈街道林厝村境内。2023年季春,记者一行走进林厝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40个社区(村),也是进入京冈境内的第6村。
林厝村地处京冈街道中南部,距离街道办事处1000米。东邻下路村,南临榕江南河北岸,与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下底村隔江相望,西与京南村接壤,北与陈厝村毗邻。全村总面积约0.6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约0.13平方千米,人口2000多人,为林姓单姓村落。
□记者 池 妍
创村至今近600年
林厝村古称圆镜林村,始创于明宣德元年(1426),闽林三十八世林义叟三子林丰澜,由揭阳地美都移居该处开基立业。
林氏太始祖林义叟为林约所之子,即普安郡王,入闽始祖林禄之三十五世孙、六牧林蕴之十八代孙,在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福建莆田县荔枝园官母巷迁至潮州府揭阳县地美都铁场(今榕城区地都镇大瑶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林义叟卒后,墓在今桑浦山大瑶村后,地名曰“飞凤含书”。
林义叟有四子,长子丰波、次子丰涛、三子丰澜于明宣德元年(1426),迁往渔湖都圆镜村南部定居。四子丰涌留居铁场铁林村,后迁至地都大瑶村守护义叟公墓。
今林厝村村民多为林丰澜后代。林丰澜,字奇山,妣李氏,繁衍子孙至今达26代。林厝村现由柑园围、寨内围、厝头围、寨外围、楼后围、后新厝围、书斋围7个围组成。传统民居系潮汕民居,多为平房格局,三合土墙,土木结构,盖灰瓦。有祠堂1座,公厅7座,分别是奇山公祠、南江公厅、西河旧家公厅、学霖公厅、学兴公厅、德善公厅、可元公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奇山公祠。
旧祠堂焕发新活力
奇山公祠。郑楚藩 摄
当记者走进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祠堂,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奇山公祠至今已有14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宗祠坐北向南,庭院式加拜亭格局,单开门,大门左右置石鼓,堂号“明德堂”。其壁画、木雕装饰丰富,无不彰显着揭阳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让人赞叹不已。2018年9月,奇山公祠被定为区历史建筑。
村民们说,奇山公祠以先祖的名字命名,铭记着先祖之德,它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承载着浓浓乡愁。然而漫长岁月中,祠堂也曾一度被闲置。
“这里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只办过几年小学,叫林厝小学;到了80年代初就迁到现在的村委会,改名凤南小学;2005年,凤南小学迁到现在的陈厝村新址。”村委会副主任林惠明向记者介绍。
由于祠堂建造历史悠久,经风雨侵蚀,破损严重。2004年9月,村里族人决定对祠堂进行修缮。在乡贤村民的凝心聚力下,共投入资金26.8万元,于11月竣工并举行重光庆典。修缮后的奇山公祠焕然一新,恢复了原有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将更好地传承尊孝文化,密切宗亲关系。
因祠堂内环境清幽,竣工后便作为老人活动室,成了村民拉弦唱曲的“文化乐园”。
“每周三晚8点开始的潮剧票友会最热闹,大家三三两两围坐在祠堂里聊天听潮州音乐,一直到11点多才离开,还有外乡村民也到这里来看热闹。”今年69岁的林文珍是这里的常客,她说:“到老祠堂来喝茶聊天,还能唱潮剧,感觉非常舒心。”
独立建制始于1999年
林厝村委会。郑楚藩 摄
明清时期,林厝族亲因聚居于圆镜村南部地带,被视为圆镜村的一部分,为区别于村里他姓聚居地,人们多称其为圆镜林。在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的表上有“圆镜”村名,下注“距县二十五里”,但在图上,却标为“员镜村”,应是其时参与编修县志的外地官员不小心用了官语(普通话)同音字所致吧。因为圆镜村的得名,是因村里有池塘状如圆镜,倘用为员镜,就不是这个意思了。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圆镜林为广美段所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广美段析分为广美、长美和联邻3乡,圆镜林为联邻乡所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京冈乡和联邻乡部分村合置为渔南乡,圆镜林隶属渔南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圆镜林始称林厝村,与邻近的7个村子合置为南联村,南联村政府(其时的称谓)设于佘厝村。后因位于凤联村南面,改名为凤南村。1951年,凤南村改称凤南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凤南乡和京冈乡合并为京冈中乡,林厝村为其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京冈中乡并入渔江大乡。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凤南为其一,林厝为凤南高级农业社管辖。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林厝隶属凤南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林厝隶属凤南大队。1959年冬,从凤南大队东部划出胡厝、新路、新王和霞路等4村,分设副业大队。凤南大队剩下佘厝、林厝和陈厝3村。1970年,凤南大队再次一分为二,将佘厝单独划出,设为佘厝大队。凤南大队剩下林厝、陈厝两村,大队部改设于林厝。林厝村成为行政村所在地。
1984年,随着撤公社改区、撤大队改乡,佘厝重新并入凤南乡中。尔后,凤南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林厝仍为其所辖且为村委会、村公所驻地。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凤南村被划归新设置的京冈街道。1999年,京冈街道将凤南村一分为三,原所属3个自然村全部升格为行政村,林厝村走上单独建制为行政村新历程,并在原凤南村委会驻地挂牌办公。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林厝村属揭阳空港经济区京冈街道所辖。2022年4月,林厝村随同京冈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养殖户林先生正在给甲鱼喂食。林惠明 摄
林厝村水资源丰富,土壤深厚肥沃,有着充沛、优良的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天然场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村民开始人工养殖甲鱼。甲鱼因其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胶原蛋白和味道鲜美等特点,广受消费者青睐。
“我这水塘总面积有17多亩和一个13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主要养殖甲鱼,品种是中华鳖,长势非常好,2斤到4斤的都有。”甲鱼养殖户林先生在自己的甲鱼养殖场一边查看甲鱼生长情况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道,“甲鱼以饲料或鱼为食,主要销往本地市场,一只鳖苗5元左右,一亩田一年营利近万元,年销量可达2万余斤。”办甲鱼养殖场已有20多年的林先生表示,今年还将扩大养殖面积,计划再建造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
甲鱼从刚孵化出来的幼鱼苗到成鱼需要14到18个月的时间,并且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去管理。但经过市场调研,林先生认为甲鱼既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能作为中药入药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目前,林厝从事甲鱼养殖的农户有5户,还有3户在外村租地养甲鱼,全村甲鱼养殖规模达55亩。作为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林厝甲鱼养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创出一条致富之路。
改善民生振兴乡村
林厝村鸟瞰。郑楚藩 摄
文化广场一角。郑楚藩 摄
主村道。郑楚藩 摄
自古以来,林厝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兼捕鱼虾为生。该村过去盛产鱼、米,有“鱼米之乡”美称。改革开放后,相当部分村民到外经商、打工、办实业,现在村里微电机生产初成规模,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据了解,目前,林厝村从事微型电机的民营企业共有9家,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家,从业人员总人数200多人,不仅让部分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近几年来,林厝村“两委”认真部署,积极谋划,多方筹措资金,在原有环境基础上,加大投入,重点围绕村容村貌,水利设施、道路交通、村民活动场地等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林厝村道路干净整洁、绿树环绕,农家小院环境优美,村民们或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闲聊,或在农家书屋看书,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处处彰显出这个村庄的文明和谐与优雅舒适。
“生活在这里很安逸、很幸福,特别是这几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环境优美,村民和睦友爱,文娱活动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了!”村民林育芳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笑容。
随着村容村貌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文明乡风的培育,乡村产业的振兴,一幅“内外兼修”的美丽图景正在林厝村加快绘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