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鹏
东泮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自然古村落,有史可考的记载始见于明代初期。该村位于古邑揭阳县城榕城东北方、榕江北河北岸,现隶属揭阳市榕城区东升街道。《东山区志》载,东泮村落座西朝东,村前有两小池,宛若学宫之泮池,故名“东泮”,取泮水出人才之意。
1991年揭阳建市前,该村主要产业是农业。揭阳建市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耕地被政府征用,村的四周建成宽阔的城市大道,崛起了鳞次栉比的高楼,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
东泮村现有村籍人口中,父系均为王姓,始祖榕溪公来自渔湖的新王村。王氏祖先开基以来,遵古训、勤家业、重教化,诗礼传家,后代望族叠现。榕溪公自移居东泮村以来,崇俭矢勤,修德获福,和气致祥,瓜瓞连绵,后昆名贤辈出。有饱读诗书、曾任连平县令的王道;有励志报国、曾任广东水师副将、诰授振威将军(从一品)的王之福;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精通多门外语,曾执教于揭阳第一中学并为揭阳县外语老师授课的王奋吾。诸多乡贤学者,泽被乡里,光宗耀祖,百里同欢,遐迩共钦。
既有名人出世,又有文物遗存。古老的东泮村村舍,像一座微型的城池。“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村的核心区域,以20左右座潮汕特色民居“四点金”、宗祠为主体,背靠背、手牵手,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建筑群。建筑群中间有纵横交错的巷道贯通东西南北。“椭圆型建筑群”周围是“阳埕”,绕建筑群一周,可供休憩、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用;阳埕外沿是围墙,围墙的外面,绿水环绕,就像护城河,形成天然的屏障,既御敌、防盗,又作为供水、排灌系统。自该村开创至20世纪80年代,村民的饮用水源就靠这条水。环绕古村落四周的水,由两条主河涧自北往南延伸,至距离北河约100米处合一西拐,流入北河。两条主河涧形成的地形刚好像一条大大的鲤鱼。新中国成立前,村落的中央有一个池,据说为鱼鳔。围墙开五个门,分别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还有一个特殊的门,叫“水门”。“水门”位于东围墙,间于东门和南北门的中间。五个门都建石桥,以跨“护城河”出入。
该村现有的古建筑中,较有价值的建筑物有“王氏家庙” “振威第”和“山宏公祠”。
“王氏家庙”位于东泮村东侧,坐西北朝东南,为凹肚门、青瓦硬山顶、二进一天井两廊两房、两火巷格局。家庙始建于清初,几经兴废,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往后多次修缮,也屡被占用。曾为学校、农会会址、“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供销社购销站、幼儿园等,现为老年人休闲活动室。
经清光绪年间重修的“王氏家庙”具有明清建筑艺术风格和地方传统特色。高墙重瓦,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流金溢彩,蔚为壮观。前墙石壁浮雕图案,形态逼真,梁柱木雕,玲珑剔透,工艺精湛。庙前配有象征官阶品级的石狮、麒麟照壁和旗干斗座等附属建筑物。时任虎门参将的王之福还请当时名士撰写《始祖讳榕溪公偕妣吴宜人诒谋序》并书于屏风,同时在后厅悬挂三块圣旨牌,分别为“旨诰授振威将军”“旨免骑射”“覃恩贻赠一品”。至今金字屏风和圣旨牌保存完好,为不可多得的文物。
有关专家认为,“王氏家庙”各组成部分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和工艺都极具地域特征,尤其是木雕、石雕,更反映了潮汕地区的最高水平,对研究本地区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参照作用。2019年3月,“王氏家庙”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振威第”位于“王氏家庙”以北,为振威将军王之福晚年休养之所。“山宏公祠”是村里贤人王道(曾任连平县令)盖建,为三进式堂构建筑,其规模为周边同类建筑之最。
东泮村的村民敢创新、勇开拓、善经商,在完成农业生产任务基础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发展副业,屡创佳绩。新中国成立前夏布生产,名闻遐迩,为揭阳织布厂提供技术资源。20世纪70年代,空气压缩机、模具等生产技术开乡村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的水泥花窗蜚声华南地区,东泮村因此而成为汕头地区(管辖潮汕10个县)有名的专业村。
东泮村民风淳朴,村民敦睦邻里,与人为善,能与外乡人和睦共处。该村历代不乏文人雅士,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大有人在;器乐演奏、诗文、楹联、书法、灯谜、象棋、篮球等文体人才辈出,有的甚至代表市、省参加比赛并获奖。该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每逢节假日,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文体活动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
王增鹏,文字工作者。揭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报告文学》特聘作家,《中国作家》(纪实)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市级以上报刊,多篇作品获省、市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