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珍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媒介,良好的语文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于是,学好语文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情景教学法,根据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需求,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语文能力。
一、运用情境,引导识字写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最重要是识字写字的学习问题。如果直接采用机械式抄写、记忆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学习兴趣。通过创设语境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上下文语境中识字写字,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荷叶圆圆》的时候,学生会学到“躺、蹲、嘻”等笔画多、难度较大的汉字。使用“图片辅助识字法”,将汉字转化成形象化的图画,融入到课文的语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展示小水珠与荷叶的图片,配合展现“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的情境,告诉学生“身”代表“小水珠”,“尚”好像荷花荷叶的形状,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躺”。运用情景,学生可以更好辨析生字词的意思,还可以积累语言经验。
二、借助情景,在表演中实践
教学中教师借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确定明确的主题,创设生动的情景,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黄山奇石》《日月潭》等与风景有关的课文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向伙伴介绍自己喜爱的黄山奇石、日月潭美景。课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游家乡”活动,让他们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学生情绪高涨,对活动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能力得到了锻炼。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拓宽情景,借力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学生的活动时空,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上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处理一些课堂学习的信息资料,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难题。有一部分课文,学生对时代背景或相关的知识很不了解,文中事件、人物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给课堂学习带来一定的局限,如果课前让学生阅读和搜集相关的内容,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有效。如教学《朱德的扁担》《刘胡兰》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阅读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或观看相关影片,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各种有关的知识。课堂上,学生因提前获取相关知识,所以交流踊跃,既理解了课文又拓展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加强表达交流
创设生活情境是一种提升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好方法。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中华美食》一课中,学生学到了不少和美食有关的生字生词。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参与交流活动:“假设班级要举办一次聚餐活动,你会如何准备菜品呢?”让学生了解如何开展聚餐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要讨论参加者对哪些食物感兴趣,不喜欢吃什么,尽量选择大家都喜欢的食物。他们还要了解食物的烹饪方法和菜式背后蕴藏的文化故事。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需求,引导他们尝试综合运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