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树立做事有毅力的榜样,用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和不放弃的毅力,与孩子一起成长。林洁松 摄
□记者 刘春玉 通讯员 黄仰东
生活中,有一些家长经常吐槽自己的孩子没有毅力,做事情不能够坚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和放弃,很难把事情做得有头有尾,让家长烦恼不已。
对此,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中科院认证心理咨询师黄桐杰认为,孩子做事没有毅力,可能是因为孩子对所做的事情并不感兴趣或是被迫做的,也可能是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待、要求太高等所致。因此,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孩子做事没有毅力时要宽容,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批评孩子的方式要恰当,少一些抱怨和责骂,要多陪伴孩子,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给予孩子安全感;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做事有毅力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和不放弃的毅力;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并为孩子确立适当的目标,让孩子在获得成功中增强自信心;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允许孩子去探索感兴趣或未知的事物,在孩子探索过程中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孩子学会坚持、学会有耐心、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毅力。
孩子做事没有毅力让家长感到很无奈
“我的孩子今年7岁,到现在已经换了好几个兴趣班。5岁那年,我想孩子能学个特长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于是让孩子去学跆拳道,刚开始孩子还挺开心的,可是上了没几节课,孩子就不愿意去了,说太累了,不好玩。我们好说歹说、各种哄,最后孩子也就学了半年。后来我们发现孩子喜欢画画,就给孩子报了美术班,结果学了没多久,孩子又放弃了。之后又让孩子学了钢琴和架子鼓,孩子也都没坚持下来。孩子无论做什么总是半途而废,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家住榕城的李先生无奈地说,孩子不光兴趣班不愿意坚持上,平时无论做什么都是这样,玩拼图,拼不了多久就不愿意拼了,说拼不出来;玩积木也是,学习就更不用说了,一点耐心都没有,也不懂得坚持,感觉孩子特别没有毅力。
生活中,总会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或学习没耐心,缺乏毅力,遇事总坚持不下去。
对此,黄桐杰认为,孩子做事或学习没耐心缺乏毅力,而看电视或玩游戏却能够坚持,这种现象告诉家长,要看到孩子能够坚持做一件事的动机,从而给孩子更好的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孩子贴上一个没有耐心、缺乏毅力的标签。否则孩子会很受伤,就更难培养孩子的毅力等品质了。
孩子做事无法坚持受四因素影响
黄桐杰认为,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容易放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毅力,其实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是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一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家长包揽生活上该孩子自己做的一切,导致孩子很少经历过困难,做事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勇气和能力而容易放弃。
二是孩子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任何一件事情,光靠毅力是很难持续下去的,更重要的是找到兴趣与热情。就像孩子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就很容易坚持,甚至可以看一整天都不觉得烦,但如果是不喜欢、不感兴趣或被迫的,孩子会很容易就放弃了。
三是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待或是完成目标的难度太高。对于家长的过高期待和难度太高的目标,孩子都会觉得没有完成的希望,导致孩子太紧张,缺乏自信心,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能会为了避免受挫而主动放弃。而完成的难度太低、没有任何挑战性的目标,孩子也会因乏味枯燥而容易放弃。
四是孩子做事情不能得到正向反馈。做任何事情,人之所以会坚持下去,一定是因为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正向的反馈,不然不可能会长期做一件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如孩子玩游戏,每通过一个关卡,会有一个积分一个奖励,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而如果孩子做事做得好,却得不到肯定、表扬;做得不好,得到的是责骂而不是鼓励,因此也会造成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容易放弃。
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毅力
对于孩子做事不能够坚持、容易放弃,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毅力呢?对此,黄桐杰给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要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生活中,一些家长容易把自己的期望当成孩子的兴趣,比如期望孩子会画画,就给孩子报个美术兴趣班,希望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但这其实是家长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孩子的兴趣;又如孩子一开始喜欢做某些事情,但这并不代表就是孩子真正的兴趣、热情所在,很可能一开始是被新鲜感所吸引,等过了新鲜劲,孩子可能就不会再坚持了。家长要了解,一些孩子看起来总是对事情三分钟热度,其实是孩子们在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因此,家长要更加宽容一些,允许孩子去探索、了解自己感兴趣或未知的事物,家长此时切不可责备孩子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要做的是深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找到其兴趣点,引导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和长处,并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在孩子探索过程中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孩子学会坚持、学会有耐心、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毅力。
二、多陪伴多鼓励。坚持做一件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专注与努力,即使是感兴趣的事情也一样,其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挫败,也会因为这些挫败而感到沮丧、难受,因而会产生退缩的想法。这时家长切忌自己先着急,批评或责骂孩子,此时要做的是多陪伴在孩子身边,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帮助孩子去克服困难,鼓励孩子对放弃做某件事情进行正确的归因,并激励孩子改进和成长,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与支持,这样孩子才会有重新接受挑战的勇气与力量,比如孩子一开始想学习跆拳道,但是因为练不好某个动作,便打起了退堂鼓,此时家长就可以尝试给他一些鼓励,陪他一起面对挑战;同时,只要孩子有点滴的进步和优点,家长就要及时多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价值的。
三、帮助孩子确立适当的目标。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但也要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家长切忌给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让孩子有产生太大的压力,同时要多观察,了解孩子目前做的事情,对孩子来讲是不是难度太高、挑战性太大。如果难度超过孩子目前可以完成的范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将目标分解,变成既有挑战性同时也是能有希望实现的难度适合的目标,并让孩子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实现目标,让孩子在获得成功中得到更多成就感、满足感,增强孩子自身的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孩子做事坚持、不放弃的内驱力。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毅力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每个人想要在某件事情上获得成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必不可少。毅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最大的学习模仿榜样。当抱怨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时,家长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容易半途而废,如果家长自己经常做事半途而废,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是“原来遇到挑战,是可以轻易放弃的”,因此,想要孩子做事有毅力,家长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先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勇于坚持和不放弃,为孩子树立做事有毅力的榜样,用自己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和不放弃的毅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孩子才能够更加自信地坚持并做好自己的事情;家长对孩子做事不能坚持、没有毅力时要宽容,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理解接纳孩子的现状,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批评孩子的方式要恰当,少一些抱怨和责骂,要多陪伴孩子,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给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孩子产生挫败感而缺乏自信;家长可通过耐心安慰、积极鼓励的方式进行引导,在孩子面临困难时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建立自信心;家长还可以通过陪孩子锻炼身体等一些需要持久力的活动,让孩子逐渐习惯于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从而有效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