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锐磊
近年来,青少年的研学旅行受到很多人的热捧。笔者认为,研学旅行不能“游得有趣”,还应该“研之有物”。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笔者认为,科学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如何让青少年研学旅行做到“研之有物”?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要引导学生探访大千世界,比如通过户外跋涉、乡村农耕、传统文化等多种主题的研学,让学生了解课堂之外的鲜活的人文故事,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家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坊,山野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各地的文博场所比如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都是很有价值的“研学旅行课堂”,能够让学生们获益匪浅。科学利用各种文化教育资源,才能够让研学旅行实现“有研有学”“学而能优”。
笔者建议,各地在大力推进文旅事业发展的同时,要重视打造优质的研学旅行主题线路和场所,更好地开发整合科普研学资源,积极搭建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多以科技研学体验、探究为主题,让青少年更加深入感受到人工智能、科技与生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科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的魅力。笔者认为,只有让青少年研学旅行少些热闹观光,多点科学真味,才能帮助更多学生能够在科学研学中开阔眼界,启迪科学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