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奕忠
“双减”背景下,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减少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笔者认为,减负的目的是为了“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对于作业来说,一是控量控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机械重复作业。二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新形式,设计一些跨学科、实践性等类型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我们要从知识导向转为素养导向,即把“知识”转化为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竞争和挑战。所以,我们要用好“加减法”,优化作业设计,“减”负担,“加”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笔者曾听了一节四年级语文课,感觉老师的作业设计很有特色。那节课的作业题目是《培育豆芽》,老师根据作业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学习任务:掌握培育豆芽的知识与方法;家校协同,实验操作,动手实践,细心观察,做好记录和录像;总结经验,制作课件,撰写实验小报告;分享劳动经验和成果,交流劳动过程及心得;动手制作美味佳肴,与家人分享劳动成果;写成一篇作文。
这种“作业”形式,既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力量”,又培养了学生劳动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在培育豆芽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精心呵护、付出艰辛,有时还要经历失败和总结经验教训,这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种以素养为导向的作业设计,既让学生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发挥学科课程的综合育人效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一方面,作业设计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让它们在特定情境中潜移默化成学生做事的智识、做人的准则。另一方面,作业设计要求教师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整合,从静态知识传授走向实践教学,从被动作业转向自主探究。因此,在作业类型和内容上对教师要求更高——形式多样化,内容贴近生活,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上面的“培育豆芽”作业设计,就是把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掌握培育豆芽的知识和方法,根据所学知识浸泡绿豆、培育豆芽,两三天后展示个人劳动成果,并介绍培育过程及感受,形成书面作业,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学会学习。
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作业设计不妨以“劳”待“逸”。要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可以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通过设计实践性活动减轻学生的书面作业负担,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育美,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寻常一样窗前月,犹有梅花便不同。作业是教学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能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优化,让寻常的作业焕发生命灵动,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和欲望,赋能学生成长,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作者系榕城区纪南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