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林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6.223千米,就来到榕东街道凤林村境内。2024年初夏,记者一行走进凤林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9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7村。
凤林村位于榕东街道西南部,东与后畔村相邻,东南与祠堂村接壤,南临榕江南河,与仙桥街道下六村隔河相望,西南与新兴街道新兴南社区飞地新兴工业园区接壤,西与新兴街道下义社区为界,北靠梅兜村,村境有梅园社区多处飞地,村域总面积约0.9平方千米,人口2400多人,为魏姓村庄。
□记者 池 妍
南宋古村,林魏相接
凤林村别名“鸟篮村”,传说在村东南有一片树林,每晚多有鸟类归宿,俗称“鸟投篮”,简称“鸟篮”。后美其名为“凤归林”,简称为“凤林”,因此取名“凤林村”。
据《渔湖都见闻录》记载:凤林乡始创于南宋末年,相传原为林姓所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创村的林太公,原居于潮州城内学前街。宋元朝代更迭之际,与同居于学前街的魏廷璧相继迁来揭阳城郊,林太公落居凤林,魏廷璧则落居东侧一地,以姓名地为魏厝洋(今东乡村西洋埔)。魏廷璧原籍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魏塘乡涵头村(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任潮州通判。落居渔湖都后,魏廷璧与林太公关系甚好,两家交往甚深,几代相传。林家传至第四代时,林父将次女配与魏氏五世祖魏恒雅为妻。明永乐三年(1405)因筑路起祸魏厝洋被剿,史称“白公案”(可回看本系列第88站“梅兜村”)。魏恒雅携全家投岳亲于凤林村。凤林岳亲见女婿遭此大祸,念及世代交情,遂把原建于凤林的宅第及田园赠予女婿。从此,魏恒雅在凤林创业肇基,为凤林魏氏之始祖。林氏立籍凤林数代,后因诸事不遂,疑为风水地理不好,遂另择地方创乡。凤林随之成为魏氏一姓村庄。
敦亲睦族,传承根脉

凤林判士公厅。
凤林村现存12座保留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组群,公厅建筑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庙宇建筑庄严气派。以寨内围建筑组群最具代表性,这片民居群以明代建筑判士公厅和潜斋公厅为核心。
据魏氏族人介绍,判士公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占地约1200平方米,为“三厅夹两庭”的三进式石木结构,厅门前有人物、典故及花鸟壁画。潜斋公厅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重修于2003年,占地约600平方米,为“两厅夹一庭”的二进式石木结构,厅门前有人物、典故及花鸟壁画。
祠厅建筑是魏氏族人纪念先祖,传承家风美德,敦亲睦族的场所,同时也发挥着连结乡情友谊的作用。虽然凤林没有祠堂只有公厅,但是族人们都倍加珍惜,悉心保护。据了解,判仕公厅和潜斋公厅历史上都有过多次重修,每次重修都没有改变它的形制和格局,这两座公厅现仍作宗祠使用。
除了以上两处较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凤林村目前还保存着众多的公厅建筑,包括德庵公厅、和擎公厅、凤南公厅、八树公厅、凤先公厅、大夫第公厅等近10座公厅,还兴建有一座规模宏大壮观的三山国王庙。
据了解,这座古庙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49),20世纪60年代初被拆毁。为了重现古庙昔日风采,凤林乡亲于2009年择新址兴建动工,历时两年,于2011年正月竣工落成。2023年,内外乡亲贤达又筹集善款完善主体建筑设施的建设,历经数月,重修好的古庙更具明显的潮派建筑风格,无论门栏的石雕,梁柱的木雕,还是房顶、外墙的嵌瓷,造型考究、做工精细,处处表现出村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成为一处传统民俗文化气息浓厚的新景观。
尊师重教,文化活跃

凤林村老人活动中心凤乐园。

凤林小学。
凤林村先人敦亲睦族,对文化教育也十分重视。古时候,村里就建有2座书斋,为村内子弟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祖辈的影响下,“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成为魏氏家族一直奉行的家风家德。为了激励后人勤读好学,20世纪90年代末,凤林建成了村里第一所学校——凤林小学。随后建立了奖学制度,每年坚持对学习成绩优异的本村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对考上大学的村民子弟分别发放奖学金。凤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经联社理事长魏第辉对村里的崇文重教之风甚感自豪,他说:“每年春节和教师节前夕,我们都会对本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以激励后人勤读好学。”
凤林村的崇文之风,还表现在传统文化的活跃上。“村里的潮剧氛围向来浓厚,潮剧爱好者不少。一有时间大家就凑在一起拉弦唱曲,特别开心。”作为潮剧票友之一的村民魏建喜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了老人活动中心凤乐园,连附近的群众都来凑热闹,大家聚在一起气氛就更加活跃。
记者在现场看到,老人活动中心整洁明亮,几位老人正欢聚于此,喝茶聊天、看电视。老人们说,自从村里建设了可供老年人娱乐的场所及设施后,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老年生活多姿多彩。
据介绍,整座凤乐园建于1993年,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投资200多万元,配备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鼓乐文娱队、残疾人活动场所等各类功能室,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我们村还成立有锣鼓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并且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和文艺联欢等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魏建喜说。
公社时期,曾设大队

凤林村委会。
南宋时,林姓落居“鸟篮”,因姓林,开始将村名美称为凤林,至明代魏姓迁来岳家定居,“鸟篮”已成为旧名和口语俗称,村名已然换为凤林并为官方认可。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上,只有凤林村名字,不再出现鸟篮。然口语俗称却一直流传至今。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凤林划为渔梅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凤林属渔梅乡,为其所辖13甲之一。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凤林隶属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凤林与梅兜、前钟、后钟、后宅、下港共6个自然村合置为一行政村,因村政府(其时称谓)驻梅兜,故命名为梅联村。1952年,12村改建为15个小乡,梅联村改称梅联小乡,凤林为其所辖。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梅联与陆联、松义3个小乡合置为梅联中乡,中乡政府驻梅兜。因梅联小乡与中乡名字相同,遂改名为燎原小乡,以毛泽东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命名,意为其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也会像革命火种一样,取得胜利。凤林为燎原小乡所辖。
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凤林隶属梅联大乡燎原小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凤林隶属燎原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凤林仍属燎原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凤林属燎原大队。
1972年5月,渔湖公社调整陆联、燎原大队区划,增设凤林大队,将后畔从陆联大队析出,划入新设立的凤林大队。凤林大队部设于凤林村。这是凤林首次设为行政村(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凤林大队撤销,凤林村重新划归燎原乡。之后,燎原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凤林为其管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3年7月21日,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燎原、陆联2个行政村划出,在两村范围内设立榕城区榕东街道。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燎原行政村,将其所辖6个自然村改置为凤林、梅兜、凤港(原下港)、厚宅(原后宅)、钟厝洋5个行政村。至此,凤林第二次建制为行政村。
商贸繁荣,民富业兴

凤林街心公园。

凤林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自古以来,凤林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甘薯,有村民从事纺织行业。随着经济发展,村民经营起了塑料、五金不锈钢制品等生产加工业,一些电商行业经营得风生水起。目前,村里拥有90多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3家,建有寨前工业区、大北墘工业区、新开溪工业区3个工业园区,进一步壮大了村的集体经济。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辖区内进贤门大道、望江北路两大主干道穿境而过,凤林也从纯农乡村摇身成为榕城经济实力较强乡村。
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近些年,村“两委”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有效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进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2021年,投入资金26万多元安装配置垃圾收集分类箱13处;投入资金30多万元安装管网、景观灯、道路硬底化;2022年,投入资金35万多元对通政路中段、凤中路南段进行提升改造。投入资金70多万元建成凤林街心花园;2023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凤林体育公园……在持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不断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不少实效。
如今,凤林村内河清波潋滟,文化公园绿树婆娑,村民安居乐业,美丽乡村诗情画意。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魏第辉表示,村里将对凤林车场改扩建(工改工)项目立项;对凤东路提升改造、安装排水管网、铺设沥青路面,规范停车秩序、场所,同时对边角地种植绿化,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