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学生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务必履行监护人职责,把孩子的安全教育放到首位,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时刻绷紧安全弦,坚决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教育孩子始终做到“六不两会”。
“六不”: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要求不私自下水游泳,是因为私自下水,没有大人看护,溺水风险最大,溺水获救的可能性极小。所以,不能私自下水游泳。孩子外出,要告知家长“去哪里、干什么、和谁去、何时回、怎么去”。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可以与好朋友结伴游玩,但不能结伴游泳。好朋友来邀请去游泳时,要拒绝并劝阻对方不要去。更不能邀请和怂恿好朋友下水游泳,这是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要求小朋友游泳需要大人陪同,假期和周末由家长陪同;在校游泳馆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游泳运动中,由老师陪同。这是因为作为孩子,遇到突发情况难以处置,需要寻求大人的帮助。所以要求游泳需家长或老师带领。这里的老师,可以是游泳馆的教练员。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这是因为户外专门开辟的浴场、室内外游泳馆是正规游泳场馆,都有安全设施和救援人员。所以游泳要到正规场馆,即使发生意外,也容易获救,也就是不能野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到野外水域游泳风险大,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风险更大。这是因为不熟悉的水域,岸边湿滑、水中深坑、水下暗流、水底淤泥、波浪冲击、水草渔网缠绕等都可能让人溺水。
6.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这是因为会游泳不等于能救人。救人的条件不仅要会游泳,还需要水性好、有体力和有方法。所以,作为学生,遇到他人落水,不能擅自施救,不能手拉手施救。而是要凭借物品智慧救援,并呼救、报警。
“两会”
1.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
在游泳池遇见有人溺水,立刻大声呼叫救生员帮助施救;在户外发现有人溺水,要大声呼叫,寻求成人帮助,同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人员。不要直接跳下水或手拉手施救,避免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寻找救生圈、木板、竹竿、树枝等抛向溺水者。
2.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尽量保持冷静,不将手举过头顶,不拼命挣扎,放松全身。屏住呼吸,头部向后,使口鼻露出水面呼吸。深呼吸时注意吸气要深、呼气要浅,如遇漂浮物一定要抓紧,同时向周围求救,遇人营救,积极配合,切勿惊慌抓抱救援者。
综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