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河,榕江南河的一级支流。全长30千米,流域面积10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58亿立方米。
它发源于揭西县南山镇归善山南麓钩髻岽,往南流经南山、龙潭、坪上3镇,在坪上镇上仓村注入榕江南河。山水之间,与缓缓水流一样经久不息的,还有沿河流传的红色历史。
立夏已过,小满之际,“榕江入海流”报道组第5站开启,沿着盘山公路来到大北山深处,再顺着河流在归善村、称钩潭村、关山村、龙潭镇镇区慢慢停留,寻访关于龙潭河的故事。
□记者 李桂莹
归善山南麓,龙潭河发源地

龙潭河流域图。阿 龙 制图

龙潭河从归善山南麓流过归善村。林碧鸿 摄

《团结报》旧址和潮汕人民抗征队归善村交通站就设于归善村中。林碧鸿 摄
夏风吹过,沿着盘山公路进入揭西大北山深处,兜兜转转的山路来到一处显眼的红色村牌“归善村”,这里四面环山、梯田绵延,最大限度保留了农耕文化和山地浅丘,村民世代以种茶为业。
山中遇雨,行至龙潭河发源地——揭西县南山镇归善山南麓,村民唤之“头肚”的地方。站在碑头肚路的一座小桥上,沿着源头小溪“长坑卢”望去,傍山势缓缓流过的远处,正是钩髻岽,而斜织几缕细细密密的丝雨,把山水勾勒起来,犹然是一幅江南水墨画。溪流脉脉,梯田油油,仿佛只有回响其中的红色故事才慢慢打破这一种静谧。
茶叶采摘的旺季,平时只有30多人常住的归善村迎来了超过180个村民的热闹景象。吆喝声,从一辆奔驰而来的小面包车车顶喇叭回荡到整个村庄,一停下便围上了期待已久的村民。村书记刘仲坚告诉报道组,因为归善村距离城镇有20公里远,这是一天一趟的“猪肉车”,村民都知道。
村民都知道的还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村里的“刘氏祠堂”是一处红色旧址。归善村处在地势险要、有着天然山林屏障的大北山深处。这处位于村中心地带的泥砖公祠,留存着几间平房小屋,外墙已斑驳脱落。
这里是潮汕地区第一份党报《团结报》曾经的社址。1947年底,由于在粗坑村的社址彻底暴露,《团结报》不得不从粗坑村迁往大北山距归善村约1500米、海拔1000米高峰山腰的山寮,后又搬到归善村的刘氏祠堂。1948年11月起,《团结报》又搬到南山杨梅到村、南山龙跃坑(今火炬村)。几易其址,一批又一批的革命报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把《团结报》办成潮汕人民解放斗争中的一面旗帜。
这里又是潮汕人民抗征队交通站归善站旧址。1947年6月,潮汕人民抗征队在天宝堂成立后,归善村曾经是抗征队司令部、政治部驻地,司令部在刘氏祠堂后屋设交通站,负责人是曾经在《团结报》报社工作的陈烈夫。各地交通站收集的情报送到归善村交通站后,由陈烈夫送抗征队司令部或政治部。这一处神秘的、活动能力强大的信息传递组织,在当时的背景下,承担着物资输送、护送干部、传达党的文件、输送党的宣传品等任务。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大山深处的村庄交通不便、设施简陋,条件十分恶劣。在当年既要防止敌人袭击,又要克服各种自然灾害和物质困难的情势下,有时候不得不搬迁。刘仲坚告诉报道组,像在归善山排落穴岽的潮汕人民抗征队后方医院,也是因为暴风雨袭击和战争需要,迁移到了称钩潭村的山上。
称钩潭坑谷,见证时光变迁
归善路与大坳路交汇处,龙潭河水逐渐“活泼”,往前来到一处叫“碗窑背”的地方,高低错落时溪水打击着卵石。在哗啦啦的水流声中,我们的报道组已经来到了南山镇称钩潭村。
称钩潭村,为揭西县南山镇辖下行政村,海拔300米以上,由称钩潭、伯公岩、溪背、桥背、上屋、碗窑背等6个自然村组成。各村均沿山坡而筑,呈不规则阶梯状分布,民居建筑多为石木砖瓦结构平房。
从归善村迁来的潮汕人民抗征队后方医院遗址,就位于称钩潭村鸡笼山。据记载,1947年6月,潮汕地委决定在大北山成立后方医院,设在鸡笼山下一小溪流旁边,搭建3间茅房,一间住伤病员,一间住工作人员,一间是厨房。1948年底,战争形势好转,轻伤员迁移到称钩潭村居住疗养,减少输送物资上山的困难。1949年春,后方医院定为营级建制,并迁至南山圩附近榕树楼村陈氏祠堂,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野战医院。1949年8月,胡琏兵团窜入潮汕,医院又转移称钩潭。1947年至1949年,医院共收治伤员200多人,病员100多人。
称钩潭坑谷,常年有水。仿佛所有问题的答案就是它故事的全部,包容、沉淀,默默见证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见证一方水土的时光变迁。
不敢想象,没有盘山公路以前,这里的村庄如何偏僻难行。现在,就算是雨天,山林间流水声、鸟叫声依然清晰,一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点缀其间,给这里增添了生趣。近几年来,称钩潭坑谷也成了徒步爱好者和短途旅客的“打卡地”。
确实,报道组寻访期间,从归善村就偶遇的几位摩托车女驴友,最终的落脚点也是确定在这坑谷中。闲暇之余,只见她们带上水果、零食,就可以享用一方的山清水秀,真是惬意极了。
顺着坑谷往下不到200米处,来到龙潭河最壮丽和神秘之处,这里岩立水飞,潭水如镜,溅珠撒玉,水气蒸腾,名曰“龙潭飞瀑”,属于揭西八景之一,现在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户外探险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红史衬绿水,汲取奋进力量

陂尾楼农会小组成立旧址昆峰公祠。杨小琪 摄

关山村漂亮的扇形水坝。林碧鸿 摄
龙潭河流至龙潭镇关山村,约是河流的中下游。此时,溪面宽阔、河畅水清、堤固岸绿,夹岸花草,各呈风貌。
关山村的“水文章”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扇形溢流台阶那一“页”了。河水湍流,却在遇见三级扇形台阶时收敛起来,打旋跳动玩闹,又欢快地向前流去。雨过天晴,碇步两头,偶有二三游人经过。漫游其中,抬头见青山在侧,低头看天光云影,一树一水、一石一碇步,共同吟唱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合奏曲。
革命战争年代,关山村曾是革命队伍可靠的“大后方”,村里设立联络站、中转站,为革命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关山村踏着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山清水秀的天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往前至龙潭镇区,有一处“龙潭码头”从解放前便留存至今。这里位于龙潭镇桥南侧西岸附近,码头上岸便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落——红云片村。该村现存20多间骑楼式房屋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
这其中的一间骑楼式房屋,就是中共揭阳县委交通站旧址(刘少欧制衣店)。报道组跟随当地村干部一起拿着旧址照片寻访,终于在一间依稀有着“HO PO LUNG TAN SHü”(“河婆龙潭圩”的客家话拼音)的房屋停下了脚步,此屋屋前为水泥钢筋结构骑楼,下有门廊室内楼层为木桁及木楼板。据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龙潭圩刘少欧是河婆片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员。1945年2月,揭阳县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后,为了保持和东江纵队等的联系,河婆片党组织以龙潭圩刘少欧、陈爱珍夫妇开的制衣店作联络点,接收东江纵队送来的报纸、物资和接待来往人员。
离开红云片村,顺着龙潭大道往镇政府的路上,会经过陂尾楼村。这里有相邻的两处革命旧址,虽荒废多时,但保存良好。一处便是中共河婆特派员活动旧址,设在建于民国初期的陂尾小学。据记载,当时的河婆特派员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时,积极开展群众宣传工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另一处是陂尾楼农会小组成立旧址,设在建于清代的昆峰公祠。1928年春,曾任紫金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南岭第一分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等职的钟佩璜与20多名农民,从南岭来到龙潭,借宿于昆峰公祠。当年秋天,善于联系群众的钟佩璜在昆峰公祠秘密组织农会小组,发展了20多名农会会员。不幸的是,钟佩璜到河婆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被抓捕。1929年1月1日,钟佩璜被杀害于河婆沙坝唇。
从龙潭镇镇区再流经至坪上镇上仓村,龙潭河便汇入榕江南河。
一重山,一重水,河山寸许长;词也罢,曲也罢,乡愁是龙潭。
下站预告:石肚河
总策划:蔡淡群
总统筹:袁海生 袁惠亮
统筹:杨燕斌 魏乐珊 李文胜
协调:李统国 刘七华 刘汉立 文立刚
执行:钟伟强 郑培亮 李伟城
统筹策划:苏迎波 蔡逸龙 林宝凤
林广州 卢旭锐 黄晓鑫 钟 杰
水利榕江(6)
堤防和险情知识
堤防是我国最古老、最常见的防洪工程措施,早在西周,我国黄河就已有修筑堤防的记载,秦汉时期黄河两岸已形成连续性堤防。
堤防也是现今我国各大江河防洪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流域防洪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基础防线,江河堤防所能宣泄的流量和承受的洪水位代表了江河本身的防洪标准,加上水库拦蓄、蓄滞洪区滞蓄等措施后,形成的防洪能力就是江河水系的防洪能力。在整个防洪工程体系中,堤防总体上是与河道一体,起到承泄洪水过程的“基流”部分,即洪水过程中历时较长,能由洪水河槽安全通过的部分,也就是洪水过程线内的中下部分,以充分发挥其泄洪作用。
榕江干流在揭阳境内河长146km,两岸堤防共25段,堤防长度合计263.3km.现状5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为揭阳市区堤围、普宁南溪段、普宁梅塘段、揭西县城榕江防洪堤;现状20~3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堤防为普宁里湖镇段、揭西金凤联围(凤江段)、棉湖联围等。
险情,指防洪活动中需要密切监视、及早发现、及时处置的危险或风险情况,险情有工程险情和非工程险情之分。工程险情是可能导致水利工程失事的危险情况;非工程险情指受自然因素影响而发生重大山体崩塌、滑坡阻断江河的危险情况,也就是堰塞湖险情。以属性进行的险情分类有渗水、管涌、塌陷、滑坡、裂缝、崩塌、漫溢、溃决、冰凌、风浪潮、堰塞湖等险情。
当前,我市已进入“龙舟水”集中期,连续强降雨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极易引发山洪灾害。山洪主要由暴雨引起,是发生在山区溪流中快速且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汛期(5~9月),其中6~8月发生频率最高。山洪灾害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常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导致水坝、山塘溃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要扎实做好我市“龙舟水”期间强降雨防御工作,突出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那么,山洪来了怎么办?应如何关注山洪灾害预警和进行科学避险呢?
1.要做好日常预防工作。经常关注气象预报信息和权威部门发布的灾情预报;密切关注和了解所在地的雨情、水情变化;事先熟悉居住地所处的位置和山洪隐患情况;提前确定好应急措施与安全转移的路线和地点。
2.要注意山洪暴发的前兆。注意观察是否有井水浑浊、地面突然冒浑水的现象,是否有动植物出现异常反应等;若出现异常的山鸣声,类似火车轰隆隆的声音或闷雷声,也说明发生了山洪泥石流;如发现山洪暴发明显前兆应迅速果断地撤离现场。

资料图片
3.要学习掌握科学避险知识。如不幸遭山洪围困时,应迅速向就近的山坡、高地、楼房等地转移,或立即爬上屋顶、大树、高墙等地方暂避,切记不可向低洼地带和山谷出口转移。

资料图片
文字整理:钟伟强 潘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