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又传来新消息!
9月5日在安徽黄山举行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透露,我国天问三号任务计划2028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
人类为何要去探火?
作为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火星一直是人类走出地月系统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
火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地球最远时有4亿公里,最近时大约5500万公里。即使最近时,也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一百多倍。
从喜剧《火星叔叔马丁》中火星人意外掉落地球,到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人类在火星生存……这颗遥远而神秘的红色星球,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上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火星探索。迄今为止全世界开展四十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了对火星的飞掠、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落火,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陆续取得的科学成果,丰富了人类对火星演化历史、环境变化规律、火星表面典型地形地貌成因等的认知。
火星取样返回,是未曾有国家突破的世界难题。中国如何突破?
刘继忠介绍,天问三号作为我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确立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将突破火面采样、火面起飞上升、环火交会和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
与此同时,天问三号任务将开展国际载荷合作、样品和数据共享、未来规划共同研究等三方面国际合作。“我们将联合各国或科研机构开展火星科研站的使命与任务定义、需求分析、概念研究、实施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等,共建火星家园。”刘继忠说。
从载人航天飞出地球到奔月探火走向深空,广大航天人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也推动航天成果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四号,开展木星系探测任务;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随着深空探测的时间表日渐清晰,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正迈得更大、更远。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人类千年天问将得到更多答案。新华社合肥9月5日电
相关新闻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新华社合肥9月5日电 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同时,希望与国际伙伴在联合研制、联合观测、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近地小行星是危险的“天外来客”,在我们的太阳系中超过3.5万个。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我国高度重视近地小行星对于地球与人类安全的威胁,将积极为小行星防御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据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介绍,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当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击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近地小行星防御关乎人类命运,推动近地小行星联合监测、预警、防御能力提升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会上,唐玉华向国际伙伴发出诚挚邀请,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