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氏祖祠。
□杨建东 蔡幼芳 文/摄
在揭阳的半山客侨胞都有实际意义上的“留根”做法,即是每一代、每一房必有男丁留居“唐山”。这样,既守住了祖业、留住了乡愁,又因国外亲人互相探望,相濡相呴,尤其是侨胞及其子孙时常回国探亲,联络了乡谊,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实实在在地、真正意义地留住了“根”。
康熙年间,岐阳村始祖杨础臣从揭阳霖田都梅子角(今揭西县良田乡)迁到坡洋开基。此前,杨氏另一个创业者杨守己到内富村立籍,今岐阳、内富同属揭西县灰寨镇向阳村。300多年后的今天,向阳村杨氏族人已经繁衍到2万余众,其中户籍人口4162人(2021),旅居外地的乡亲逾5000人,侨居海外的乡亲有万余人,国内、国外乡亲人数几乎不相上下。
“过番”者在国内必留男丁
旧时,下南洋俗称“过番”,凡过番的亲人严格实行“留根”(俗称“留耕”)这一“约定俗成”的举措,即每一房、每一代必须留一男丁。以岐阳村始祖杨础臣的8世孙(大始祖杨杼公99世裔孙)杨必檀家族为例,于清末民初先后过番的有20多人。据岐阳村1996年编印的《杨氏族谱》载:必檀公,配温氏,于再子头向西。生4子:学早、学麦、学纂、学则。
从“族谱”可以看到,必檀公育有4子。他对下南洋者的儿孙开了“留根”先河,要求下南洋的子孙,循规守约,“唐山”再穷再苦也要留男丁,以便叶落归根,瓜瓞绵绵,俎豆千秋。
第一代下南洋及留根者是:杨杼公100世(学字辈):
杨必檀长子杨学早(长房),居暹罗(今泰国,下同)。次子杨学麦(二房),居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多年后,夫人陈萍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到马来亚与丈夫团聚,1964年归国定居(1987年去世,享寿103岁)。四子杨学则(四房)居暹罗。留守国内的男丁是三子杨学纂(三房)。
第二代“过番”和留根者是:杨必檀的孙子(以字辈),分别是:
长房杨学早次子杨以厅、三子杨以榜,均居暹罗。留守的是长子杨以闪。
二房杨学麦留守的是继子杨以宣。
三房杨学纂次子杨以将(长子夭折)、四子杨以存、五子杨清有,均居暹罗。留守的是老三杨以闯,老六杨以宣(过继给二房留守)。学纂公的两女也“内外”有别:长女杨粉娘赴暹罗,次女杨线娘居国内,虽无“留根”之说,但也可见一斑。
2024年4月,据第一代下南洋的留根者杨学纂的孙女杨双莲(四子杨以存次女)从泰国回乡时的不完全统计 :学纂公居泰国的后裔共有280多人(老五杨清有情况不明);另据粗略统计,学纂公在国内的裔孙有258人。此例说明,仅杨学纂一房,国内外亲人都是“瓜瓞绵绵”。
第三代下南洋及留根者是杨必檀的曾孙(成字辈):
长房留在国内的是杨成奉,生育五子一女。二房留根者杨以宣是独子,生育三男三女。三房次子杨以将生育二子,长子杨成典居暹罗,次子杨成都幼年时被送回国内后,生育五子一女,人丁兴旺。
骨肉离散,“留根”者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杨必檀的长子杨学早,是岐阳村最早一批去南洋的,约在清末民初。次子杨以厅、三子杨以榜跟随去了南洋,留下夫人温氏及长子杨以闪夫妇,但杨以闪也在儿子杨成奉出生后到泰国去了,留下妇人孺子。由于缺乏劳动力,家中收成不好,而且在泰国谋生的亲人却鲜有番批番银接济,一家人生活过得异常艰难。
毕竟,杨学早留住了“根”,其在国内有裔孙30多人,生活在揭阳、深圳和东莞等地。进入新世纪以后,杨学早在泰国的后裔已有回乡探亲者,其在泰国的裔孙也有30多人。
作为以字辈、二房留根者的杨以宣,在父母都到南洋谋生后,只读了一年半小学就辍学了,小小年纪就挑起家庭种地的重担。
关于上辈人下南洋的历史,据杨必檀二房“留根”者杨以宣生前口述:“10 岁那年(1922),母亲(陈萍)与四哥老存(杨以存)过番时,她趁我熟睡之机一早偷偷走的。她去了马来亚(今马来西亚),与早年到那里谋生的父亲(杨学麦)团聚。父亲在马来亚去世后,一个老妹(妹妹)嫁出,母亲陈萍(1885~1987)于1964 年 80 岁时回到故乡。”
杨以宣的儿子记得 ,祖母陈萍归国时他尚在部队服役。他请假回家团聚时给祖母买了当时稀缺的“骆驼绒布” 做衣服。祖母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在故乡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实现了她“叶落归根”的愿望,1987 年辞世,享寿 103 岁。
赚得番银为“留根”者娶媳妇
据杨以宣生前回忆:“山民无得食就被迫过番(谋生),那时,留在国内的兄弟,讨参批 (客家话,娶媳妇 )也要靠番钱。”
杨以宣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27 岁时接到父母的番批番银,与汪月娇组建了家庭。
长房派下的杨成奉,也是依靠番钱成婚的。
尤其是三房留根男杨以闯更为特殊。1932 年,杨学纂眼看三儿杨以闯大龄而无力成家,他毅然离妻别子到暹罗曼谷的码头做“苦力”。4 年后回国,带回 100 多块白银,为老三杨以闯娶了媳妇,完成了一桩延续香火的重大使命。杨以闯膝下有8男1女,可谓人丁兴旺。杨学纂回国时还带回 5 岁的孙子杨成都(成字辈,次子杨以将的儿子)回国定居。
据杨以宣98 岁时回忆:“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24 岁那年,三叔(杨学纂)回国时恰逢潮汕闹水灾,乘坐的木船本应从榕江东园口入灰寨河的,却因洪水太大,木船改泊灰寨东边的京溪园,我接到信息后,翻山越岭到京溪园接回了三叔和侄子成都。”
国内外亲人互相关心,相濡相呴
杨必檀各房裔孙在海内外繁衍迅速、兴旺发达,而且海内外同胞相濡相呴。在旧中国,农民生活艰难,侨居海外的同胞只要站稳了脚跟,就省吃俭用,用批信的形式,支持国内同胞。三大房亲属谁家有“番批”来,亲人们都会奔走相告,分享收到侨批的喜悦。遭遇天灾人祸,如癸未年(1943)“潮汕大饥荒”时,旅居泰国、马来亚的同胞不约而同地寄回大米、猪油、布料等物资接济国内亲人,共克时艰。所以杨学早家族以至整个岐阳村在大饥荒时,均没有逃荒的。
国内如有亲人生病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海外亲人也及时寄来急需药品,如上世纪50年代杨以宣的妻子得了肺结核,那时国内药品奇缺,她的病久治未愈。杨以宣遂写信告诉旅居南洋的亲人。不多久,旅居马来亚的亲人邮寄来链霉素、蕾米芳等医治肺病的特效药,旅居暹罗的亲人托人送来“乳白鱼肝油”等营养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杨以宣妻子的肺病终于痊愈了。
2016 年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房过番者杨成粟联系侨居泰国多地的各房亲人组团回国“观光寻根”,国内亲属热情地接送,让年青一代华侨认同中华文化。
不幸的是,2014年8月初,杨成粟在泰国善堂公差途中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5岁。翌日,居国内的二房亲属杨建财代表杨必檀家族亲友赴泰参加丧礼,追忆杨成粟生前对家邦公益事业的热忱,如1991年国内水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他们都捐了义款; 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杨成粟和善堂的理事们带着侨胞们捐赠的几十万元义款到中国驻泰大使馆交给傅学章大使。杨成粟是杨必檀家族杰出的侨领,他的不幸去世,使国内外乡亲深感悲痛,纷纷以各种形式悼念、缅怀他。
揭西县岐阳村杨必檀家族的“留根”举措,既守住了祖业、留住了乡愁,使侨胞与国内亲人相濡相呴,互相探望,寻根谒祖,联络了乡谊,陶冶了爱国情操,增强了文化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