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芬
从语文学科视角看,复述是对话语意思、文本内容、故事结构进行语言内化、重组到再表达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活动。
统编版教材非常重视“复述”能力的培养,从二年级起,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梳理、加工和改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研读教材文本,优选教学方法,搭建复述支架,生发复述欲望,让学生在梯级的复述训练中实现“舌尖”上的言语智慧提升。现谈谈具体教学实践。
一、“复述”教学的现状
复述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复述的目的是使学生的短时记忆变为长期记忆,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然而,笔者看到,一些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想尽办法开展朗读和背诵训练,愿意在复述教学上花时间的并不多,有的甚至直接忽略了复述这一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不重视复述需要的“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核心要素。要想让复述教学取得应有的成效,教师要明确复述教学目标定位,形成并运用不同的复述教学策略。
二、“复述”教学实践策略
(一)把握课标,明晰“复述”边界
新课标中关于学段复述要求有明确目标,只有教师明确了边界,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复述”落地有声,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语言积累、理解、重构、创造等能力训练。二年级《小马过河》课后题2要求学生“试着用上文中的4组共12个词语串讲故事”,可见,二年级复述重点是抓住故事情节,把故事大意讲清楚、讲完整即可。三年级《漏》课后题2要求学生“选择分角色朗读”;课后题3要求“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复述故事”。显然,三年级复述重点是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加入语气、动作,注意角色转换,把故事讲有趣、讲生动,并初步尝试运用不同视角渗透创造性复述。
(二)熟悉内容,找准“复述”起点
1.梳理文本脉络。复述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文本内容,那前提就是学生要熟悉课文内容。首先要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梳理文本脉络,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为学生建构文本结构,有序复述打下基础。如《玲玲的画》中的“得意、伤心、满意”的心理活动词语,正是课文的情感脉络,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
2.梳理内容要点。复述,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品析,帮助学生梳理内容,获取要点,做到能有重点地复述课文。在教学《漏》时,老虎与贼因巧合而各种相同表现的句子,引导学生梳理并品读,自然能了解与复述重点内容;再如教学《方帽子店》时,让学生对比大人与孩子不同表现的部分,就能很好体会到文章表达主旨,进而为讲述有意义的故事做好准备。
3.运用优美言语。复述,还要注意文本语言的内化积累,强调运用自己语言讲述,但并不完全排斥文本语言。文中一些精彩、优美、适切的语言,在复述中是应活学活用的。教材文本文质兼美,其语言能很好充实学生语言库,让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美语段,在复述中流泻而出,做到内化与运用。
(三)师生评价,营造“复述”氛围
有评价,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教学中不能忽略对复述的评价,学生讲到什么程度要以具体、明确的标准为依据,让“所评”回扣“所教”,达到学、教、评三者一致。教师可根据年段要求与文本特点设计梯度化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白“评什么”“怎么评”,关照整体,前后贯通,在回顾言语表达的结构中,完成自我言语修复,实现真正的“以评促讲,言语内化”,助推学生复述能力的螺旋提升。
复述,是学生语言表达的金钥匙。一篇课文究竟需不需要复述,除了参考教材要求,还可以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特点来决定,也要据此选择复述的形式;复述教学内容应与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相互渗透,且应涉及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复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教师反复训练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整理、吸收,进而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增长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