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芝
初中地理知识丰富且多样,教学具有多元性、实用性、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深度解读和理解。对此,教师应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情景模式,启发学生学习思路,构建新颖的学习模式,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微课视频等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的情景,促使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思考和知识运用,解决学生地理学习的困惑,并简化理解难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对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可以构建生活情景、热点情景、实验情景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习主动性。
一、构建生活情景,细化思考和探究
初中地理课堂构建生活情景,能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建立紧密联系,在融合过程中促使学生借助生活观察、阅历、知识积累细化地理知识思考与探究,简化学习难度,提高探究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丰富且新颖,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解答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获得科学的学习观。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周边人口增长情况,并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增长数据。多媒体中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增长非常快,尤其在农村地区,每家人口在4口之上。而当代学生的家庭和亲戚的家庭成员一般在3到4口人,甚至有很多丁克家庭,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比例正在下降。通过引入生活情景让学生懂得中国人口增长问题,感知到发展中的关键因素,进而深度理解中国当代的人口问题,促使学生能客观看待生育和发展。
二、引入时政热点,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现代的初中地理考试会涉及很多时政热点问题,这需要学生学会对时政热点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系统的思维和思考过程。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构建情景模式要引入时政热点情景,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地理知识灵活利用的探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细致分析能力,并建立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学习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云黑水”——东北三省》时,课本提到哈尔滨的冰灯和气候条件。教师借助多媒体引入2024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热闹情景,并播放视频简介,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哈尔滨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条件建立冰雪大世界的积极影响,思考其中的信息技术因素,探究冰雪大世界带来的旅游影响力。这样学生就能在具体事件中能利用地理知识解答构建冰雪大世界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懂得冰雪大世界的经济影响力,提高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热点解读能力。
三、搭建实验情景,强化观察和思考
地理的学习过程需要动脑和动手,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谨慎思考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实验情景,引发学生细致观察,在观察和分析中引用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灵活思考能力,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确立。初中地理教学构建情景引导,就必须建立实验情景,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解读。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时可以构建实验情景,借助地球仪、手电筒等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情景,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理解自传和公转的原理,懂得其中的地理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直观理解地理知识,获得谨慎思考,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就要依托于多媒体构建多元的情景模式,带领学生在不同的情景思考中获得对地理知识的细化理解与谨慎探究,强化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理解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