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
·习近平会见格林纳达总…
·怀揣民意 共赴盛会
·结对共建,文明揭阳风…
·深学细悟入脑入心 …
·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
·乡村道路“增颜值” …
·退伍不褪色 勇救落…
·捷龙三号火箭“穿新衣…
·产销均超3100万辆…
·为群众营造安全出行环…
·岁寒送温暖 科普迎…
·展现干部职工奋进新征…
·2024年我国外贸规…
·事关你我平安!中央政…
·公安部发出2025年…
·广东建成高速公路新能…
·西藏悼念定日6.8级…
·1分钟内先后发生4.…
·严防趋利性执法司法
·证监会明确2025年…
·将出台新举措支持创新…
·“加价选座”不得成为…
·坚决反对美国发布人工…
·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伊朗扩大保卫核设施军…
·乌克兰打击俄军多处目…
·美政客用口水“喷”山…
·研究揭示深度睡眠助大…
·浅谈名言名句在作文中…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请到广东过大年”文…
·春节假期旅游消费有这…
·让世界“侨”见赤坎古…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
·4300余场文旅活动…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
·劳动是最好的家教
·小羊睡不着
·成交额跌破万亿元 …
·信用债或迎布局好时机
·机构开年频频出手 3…
·书香满园 润泽心灵
·寒假,安全先行!
·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最美的风景
·好视力是“护”出来的
·保护双眼,我的护眼之…
·林宽:抗日救亡投身革…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12)
林宽:抗日救亡投身革命,大公无私奉献一生

时间:2025/1/14

  林宽(1923~2018),原名林志伟,出生于揭阳进贤门外林厝祠永祥里(也叫“两源内”,今属榕城区新兴街道河南路社区),富于爱国热忱,从青年时期就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活动。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揭阳、潮阳关埠、汕头市区从事党的工作,并以林厝老宅为掩护,传递情报,留宿和保护同志,根据地下党组织安排,到潮揭丰边游击区工作,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任揭阳县副县长、汕头专区财办副主任、汕头地区经委副主任等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廉克己,不改共产党人的优秀本色。

  2024年冬至时节,“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河南路社区林厝老宅,探寻他革命一生、大公无私的故事。

林宽故居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林宽(1923~2018)。林 群 提供

林志伟揭阳一中肄业证。林 群 提供

  □记者 刘春玉

  无悔学生时代,参加抗日救亡

  据林宽的弟妹和儿子介绍,林志伟1923年农历二月十五出生于两源内,“两源内”是铺号,经营酱油、酒等杂货。在林志伟父母这一支,育有5子2女,林志伟排行为大哥。父母对他一向严格要求,用心教养。林志伟自幼懂事,为人富于正义感,读书成绩优秀,作为大哥,他对弟妹的要求也像父母对他一样非常严格。

  林志伟的学生时代正值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新高潮。受此影响,林志伟也和老师、同学一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阳一中学生蔡耿达、倪捷阳等人踊跃参加青抗会,并联系其他学校组成了“揭阳学生抗敌联合会”,开展抗日救亡爱国活动。林志伟初中时期就读于揭阳一中,在学校热烈的爱国氛围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据林宽的儿子林群介绍,他父亲曾跟他讲过,初中时为避日军轰炸,学校暂迁棉湖,他和同学们渴望中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日寇,同学们在夜里唱《松花江上》,一个个痛哭失声。

  1939年6月,林志伟16岁,考入韩山师范学校高中部就读。当年的入学证明书还保存着,上面有林志伟意气风发、少年英俊的照片,写着:“广东省揭阳县立第一中学校证明书:学生林志伟系广东省揭阳县人,现年18岁(虚龄),在本校初中部肄业满6学期,兹因时局紧张未及举行毕业考试,特先予以证明,以资凭信此证。校长曾靖圣。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廿四日。”

  在韩师高中部,林志伟与张开明(又名张伯哲,原中共台中工委书记,1950年牺牲于台湾)、陈仲豪(原汕头一中校长、汕头大学图书馆副主任,当年是中共基隆中学支部书记)等为同班同学,他们都是有家国情怀的热血青年,一同投身革命,反抗腐败专制的国民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据史料记载,1939 年初,日寇大肆进犯广东,攻占汕头、潮州等地,许多学校被迫停办。为避战乱,韩山师范学校迁至揭阳古沟(今揭东区白塔镇广和村),在烽火中抗争,在铁蹄下办学,并在师范部的基础上开设中学部,收纳汕头金山中学、汕头一中、聿怀中学、女子中学、澄海中学、揭阳一中、潮州金中、潮安中学、八区中学等目前有记载的 9 所学校部分师生及前来借读的东南亚侨生。在这段烽火岁月中,林志伟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并在火热的氛围中积极参加抗日救亡革命活动,成长为具有丰富灵活斗争经验的革命骨干。

  林群现在还保存着父亲在韩师毕业的集体照,少年学子,志存高远。相片背面有同班同学龙飞凤舞的签名,其中不少人投身救国革命,有的后来为国慷慨捐躯。1942年,林志伟的同学中有数人投笔从戎考入空军,林志伟在学校壁报上写下《送远行人》,热情抒发了共同投身抗日救国的志向:“五千年的古国要翻身,我们要自由和解放!年青的人啊,谁又没有一颗炽热的心?!你们要驰骋在这圣洁的战场,奔向那光明的烽火,中华的好儿女,活着一天便要有一天活着的意义!”

  在韩师读书期间,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林志伟邂逅了来自沦陷区潮州的同学吴逊(原名吴舜香),两人两情相悦,志同道合,1942年高中毕业后两人结为伉俪。

  林志伟大学就读于广西大学,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员蒋祖榆组织的进步学生社团《芦笛社》,揭露和抨击日本人的丑恶行径,宣传进步思想,一步步靠拢了党组织。

  坚持隐蔽战线,助力解放揭阳

林宽故居挹爽门。郑楚藩 摄

林宽故居大夫第。郑楚藩 摄

记者采访林宽三弟林志辉(左二)、细弟林志华(左一)。郑楚藩 摄

  林志伟结束在广西大学的学业后,回到家乡揭阳。怀抱救国理想,他在韩师同学、中共地下党员倪宏毅帮助下,与中共揭阳党组织负责同志杨英伟等频繁接触,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1946年2月,在倪宏毅介绍下,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因革命工作需要,林志伟化名林宽,与共产党员倪宏毅、郑惠川、陈德智等人,坚持隐蔽在揭阳县城的秘密战线上,掩护过往同志、传送秘密情报等,为迎接解放军进城作各种前期准备,成为党组织在城的重要力量。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林宽成为林志伟的新名字。

  记者跟着河南路社区党委书记李晓敏来到林宽家的老宅,只见巷口有一个六角门,上面有十万山人题的“挹爽”二字。进去就是林家老宅“大夫第”,是一处“四点金”。据林宽的三弟林志辉和细弟林志华介绍,大学毕业后,林宽以教师职业为掩护,投身革命运动,在揭阳、潮阳关埠、汕头市区从事党的工作。

  1947年,党组织在林家老宅设置做火柴的手工小作坊,表面上有两三个工人,以此掩护在这里工作的地下党同志。林厝老宅作为党的联络点,传递情报和接待人员居留过往等,地下党负责人杨英伟、吴坚、黄秋英等都曾在林厝内住过。据林群回忆,父亲曾救助地下党的负责同志杨英伟、黄秋英。解放前夕,敌人疯狂搜捕革命者,在一次例行搜查中,杨英伟和黄秋英接头时被抓,林宽趁敌人尚未甄别,通过家庭世交、榕城容真照相馆黄老板,找达官贵人作保,把杨、黄二位同志营救出来。

  林宽的妹妹林志端,现在93岁,据她介绍,林宽的妻子吴逊十分支持丈夫的革命工作,包括料理隐蔽在老宅中的同志的日常生活、传送情报等许多事务都是嫂子帮忙完成的。林志端还记得,1949年嫂子怀孕挺着大肚子,利用身形将情报捆在腰部,带着她一个小姑娘作掩护,到城郊送情报。

  林宽的三弟林志辉说:“我家老宅成为解放军解放揭阳时的第一个落脚点,许多提前进城开展解放前期工作的同志都是先住在这里。大哥工作繁忙,无暇顾家,幸有大嫂像慈母一样照顾着一家人。我比大哥小12岁,我9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还有幼小的弟妹,我们可以说都是大嫂养大的。当时她自己也已经两三个孩子了,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嫂真的非常慈爱,是大哥的贤内助,任劳任怨,操持着贫困艰难的家事,是一家人的主心骨。”

  据林宽的大女儿林莹回忆,1949年她6岁,国民党胡琏兵团逃至台湾前在潮汕地区疯狂抓壮丁,拥至老宅大门时,妈妈勇敢堵在门口用普通话与他们交涉,用本地话吩咐保姆卢妈通知在宅内的地下党员吴坚赶紧撤离,吴坚顺利脱险。

  由于林宽从事的是隐蔽战线工作,长年不在家,家里人都对外称林宽是远在台湾教书,弟妹等孩子们都极少见到他,更不知道他做的是什么工作,只有父亲和大嫂心知肚明、为林宽担惊受怕。林志辉说:“解放前夕,有一天大哥突然回来了,却是发高烧,父亲赶忙给他请来老中医,医生看后担心地说,这个病(可能是疟疾)咱们这里没有,是‘山里’有的……意思是这孩子去过别的地方,参加过什么组织。父亲非常害怕暴露,忙让林宽认医生为义父,才又安全地渡过了一个险关。”

  林宽的儿子林群介绍,三叔说的这件事,是发生于1949年8月25日,父亲林宽后来在日记里有提及,那一天他是受党组织派遣潜入榕城为解放军进城做准备工作,却高热病发。当晚宵禁,儿子林群出生,妻子吴逊自己为儿子接生剪断脐带,所以印象深刻。

  服务父老乡亲,始终两袖清风

林宽解放后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林 群 提供

  林宽1949年“入山”(进红区),在潮揭丰边根据地工作,直到揭阳解放。解放后的一天,很少见到大哥的林志辉突然眼前一亮,大哥回家来了,身穿制服,还佩着枪,雄姿英发,气宇轩昂,帅极了。林志辉好奇地围着大哥,左看看,右摸摸,特别高兴、羡慕。父亲骄傲地说:“你大哥是‘老八’(老百姓对八路军的亲切称呼)哩!”家里人这才明确知道林宽的政治身份。

  林宽的弟妹记得,林宽心心念念只记着他的工作职责,很少顾及家人和家事。为让人民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他全力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父老乡亲。解放初,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新政权迅速成立了人民政府控制的揭阳贸易公司,由林宽任经理,贸易公司为稳定时局、维护新的经济秩序做出了突出贡献。林宽晚年与子孙谈及这段岁月,非常怀念那时上下一心的风气。他保存着当年贸易公司的合影,照片上许多人穿着旧军装,端坐在前排中央的是炊事员大妈,负责人林宽却站在后排的边边上。

  20世纪50年代,林宽大部分时间在揭阳工作。据《中国共产党揭阳县组织史资料》载,林宽1954年5月至1955年3月任揭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5年3月至1957年1月任揭阳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副县长,1957年1月至1958年5月任揭阳县第二届人民委员会副县长,1956年6月至1958年6月任中共揭阳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委,1956年6月,县委设立财贸政治部(财贸部),林宽兼任部长,至1958年5月。1956年6月至1958年5月兼任县委财贸政治部(财贸部)部长。

  在揭阳工作期间,林宽工作兢兢业业,不负人民重托。据林宽日记记载,他与当年的揭阳县县长吴者等,带领人民群众义务劳动,将昔日的国民党刑场改建成人民公园(今榕江公园),正中矗立起了揭阳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8年,林宽调往汕头专区工作,先后任专署财办副主任、经委副主任等职。据林宽子女回忆,父亲崇尚实干实务,喜欢挑战,经济困难时期担任过汕头专区农科所所长,为解决农村困难担任过汕头地区第一家氮肥厂星火氮肥厂厂长。

  林志辉说,林宽虽然一直担任干部,但始终大公无私,两袖清风,清正廉洁,宁可自己节俭,也不向组织提要求,从来没有给家人一点特殊照顾。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但大哥从未利用职权为家庭谋取点滴私利。林志辉记得,解放初,即使家里再穷,无钱交税、买盐,父亲总是去炮台找三儿子志辉解决,而不是去找当“官”的大儿子林宽。林志辉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林宽已经调汕头工作了,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法给弟妹和孩子交学费,竟然要卖掉大嫂的嫁妆—— 一个服饰橱,林志辉坚决不同意,说:“不能卖!我来想办法!”大嫂的嫁妆才保住了。

  林宽的弟妹都记得,大哥一心为公,个性正直,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家人虽然关心爱护,但更多的是严格要求,每次回家对弟妹和孩子都是叮嘱要遵纪守法,要勤劳努力,做什么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因此家族中个个循规蹈矩,遵章守纪,积极工作,形成严于律己、勤奋上进、正直善良的家风。

  永葆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20世纪90年代,林宽与老战友在汕头中山公园合影。林 群 提供

林宽晚年游丰顺龙归瀑布留影。 林 群 提供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这首革命歌曲是林宽生命的写照,他不怕一切困难,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直到离休后,仍永葆革命精神和青春,长忆烽火岁月,珍藏革命友谊,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

  1983年林宽离休,离休后应组织要求还参加了清理“文革”三种人领导小组的工作,以及选拔考察中青年干部的工作。林宽离岗不忘家国,一直关心国家大事,永远保持革命精神和青春,每年国庆节,他都会在自家临街阳台挂上五星红旗,带子孙、重孙向国旗行礼。

  林宽的老同学都是当年的热血革命志士,他与老同学保持着数十年的绵长友谊,退休后常常欢聚一堂。林群现在还珍藏着1960年、1990年父亲与陈大杰、陈仲豪的合影,他们是当年的韩师“三剑客”,如今历经劫难豪情依旧。林宽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晚年在子女陪同下,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畅情快意。76岁登华山、嵩山,82岁登三清山,92岁时还在子女陪同下游福州三坊七巷,拜谒林则徐、林觉民等先贤故居。

  林宽一生勤于阅读、博览群书,对新事物始终保持强烈兴趣,学电脑、学摄像,带着摄像机拍老街小巷,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微信……他兴趣广泛,艺术趣味不受地域、时代限制,喜欢京剧程派和演员张火丁,喜欢流行歌手陈明和郑钧。他总是与时俱进。

  2018年,林宽病故,享年96岁,人生堪称圆满。他革命的一生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他公而忘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以诚待人的崇高品格,永远激励着后辈奋勇前行。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