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这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兴趣逐渐下降,阅读成为他们学习中的负担而非乐趣,进而影响了他们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的提升。因此,创新教学观念,改革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
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过于侧重语文工具性功能的教学,通常将课文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向学生灌输,这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调动学生阅读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积极的思维与个性化阅读的参与,去发现情感线索与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自行设置问题阅读:“我们知道,雨来是一位抗日小英雄,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我们应该向雨来学习。”“学习雨来勇敢机智、与敌人顽强斗争的精神!”然后,我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出体现雨来勇敢抗敌的语言及行为,以及日本鬼子残酷与狡诈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二、情趣导航,使阅读成为“悦读”
“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步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引导下,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取知识,在求知中感受乐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如此,才能让学生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要深入研究并朗读;觉得老师说话有意思,愿意倾听;觉得阅读过程有意思,对读、说、画、演等活动都想尝试,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大榕树下鸟儿们飞进飞出、其乐融融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大榕树就是鸟的快乐王国,真正是鸟类生活的幸福天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由情入境,由境生情,情境结合,突出美妙意境与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升华环保理念。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情趣导航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三、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是学生在长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远远不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况,挑选一些思想积极向上、知识丰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课余等闲暇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比如,让学生掌握浏览、略读、视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于一些感触较深的句子、段落要做好笔记,对于一些感受深切的文章要写出心得体会。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影评、书评、读后感,并定期进行评比展览,评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给予及时鼓励,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举办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会,开展“阅读故事会”“课外阅读格言感悟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品尝到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讲解技巧、开展活动以及关注家庭阅读等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