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
|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反思 |
|
|
时间:2025/2/15 |
□陈郁萍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涵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伴随教育改革的推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目标。那么,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剖析当前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教育政策和理论,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 (一)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不足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常以直接讲授和重复练习传授知识,学生多是记忆公式和定理,缺乏对知识背后逻辑和理论基础的深入探究。这导致学生面对需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数学问题时,难以理解和入手。同时,课堂互动和讨论不足,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缺少提问、探索解决方案以及与同学思维碰撞的机会。此外,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多数教师依赖传统讲授法,忽视通过实践活动、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二)实践与应用能力不足 在新课标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欠缺。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但教学经常忽视其与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缺乏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在新课标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较为普遍。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此外,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和态度也有影响。部分学生因缺乏有效学习方法和策略,面对数学问题常感困惑和挫败,负面情绪长期累积,导致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增强课堂互动和讨论是关键。教师可设计开放式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策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时,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证明,培养发散思维。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怀疑、质疑和反思,鼓励他们审视和评估已知数学理论和解题方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有效策略,将数学与科学、艺术、社会学等领域结合,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与世界联系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其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教师可设计基于现实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如教学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常将变形后的方程代入原方程导致错误。教师可先允许学生犯错,引导其分析错误得出正确解法,让学生不仅学会解题技巧,还学会面对困难和错误的正确态度,这对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三)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师可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让学生调查当地居民用水情况,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并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保护水资源和环境的活动中。利用媒体资源也是有效手段,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资源和应用软件,展示数学在科技、经济、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喜欢数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面对教育挑战,教师、学生及教育体系需共同努力,创新教育方法,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还能培养其综合素质,为社会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