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琼
傍晚,沉落一半的太阳还在极力地挥洒着最后的金光。我走在人行道上,道路中央植着一株株高大的樟树,笔直地向远方伸展。
不多时,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声。走近一看,树底下围了几个人。其中四人手中紧握着一床褥子,每人各占一角,小心翼翼地将它平展开来。另一人站在一旁,高举着一根肉骨头,不时晃动着。他们仰起头,目光齐齐投向树梢。我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几丈高的枝丫间,一截蓬松的尾巴垂落下来,原来是一只橘猫。
这是一只常见的橘猫,黄黄的带着斑纹的绒毛,圆头圆脑,肥壮喜人。我立刻明白了,他们是想把它解救下来。但转念一想,不对。猫是会爬树的,不然绝不可能出现在高处。猫爬树的本领很高,几乎可以忽略掉自身的重力。我曾目睹一只猫,轻捷地走上一段笔直的树干,优雅得如履平地。既然它能上去,自然也能下来,又怎么会陷入困境,需要人类来救助呢?怎么也说不通。
带着疑惑,我上前一问。原来,这只猫异常胆小,上去后便没胆子再下来,所以才被困住。他们恰巧途经此处,便从家中找来一卷铺盖,一心要助它脱险。可猫毕竟不通人语,几人使出浑身解数诱导了半天,连肉骨头都用上了,那猫仍难会其意,只是不时发出几声喑哑的叫唤。
“乖,跳下来,别怕,我们会接住你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几人依旧耐心满满,对树上的“朋友”悉心诱导。那猫仿佛终于听懂,半立起来,蜷作一团的身子略微舒展。它的一只爪子往前探了探,似有从树上下来之意。几个人大喜,高擎着褥子叫着:“跳下来,跳下来!往这里跳!”谁知猫在犹豫几秒后,又缩回了身子。如此反复几次,每个人都有些沮丧。
“不如找根棍子把它捅下来。”一人提议。马上有人反驳:“这么高,上哪儿找那么长的棍子?”又有人提议:“捡块小石子掷它,旁敲侧击,说不定它就下来了。”这个提议得到了认可,那人立刻行动起来。顷刻间,一颗颗石子从猫的身侧掠过,还差点砸在它身上。猫瞪大惊恐的眼睛,瑟瑟地蜷成一团,丝毫没有要下来的意思。
还有人试图猛踢树干,想把它震下来,但树干实在太粗大,一脚过去连树叶都来不及抖动,倒是施力的人因用力过猛,疼得直叫唤。
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几个人只得蹲下稍作休息,商量对策。
此时,一位女子路过,很快发现了猫。她显得非常惊讶,说自己昨天见过这只猫。那时它并不是在这棵树上,而是在另一棵树上。她瞅了瞅几个垂头丧气的救猫人,问明缘由后,哑然失笑:“它不下来并非因为胆小,只是因为有你们在,它才不敢下来。”
几人听后先是一愣,彼此对视一眼,接着哈哈大笑。他们撤身离去,躲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观望。
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那猫警觉地抿起耳朵,小脑袋左转右转,朝四周打量。等确定没人后,它闪电般窜下树来,大摇大摆地走远了。
看着橘猫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感慨:有时候,我们急于解决问题,却忽略了问题的真正根源。其实,很多时候,真相往往就在眼前,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就像这只橘猫,它并不需要我们的“救助”,只是需要我们退一步,给它足够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