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随着各类营销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预付式消费成为了一种备受青睐的消费模式。不少商家打出预付优惠的招牌,承诺消费者预付金额越多,享受的优惠力度就越大。这本应是商家与消费者实现双赢的理想模式,然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纠纷频发。交款容易退款难、商家突然暂停营业甚至跑路、消费使用时间受限等情况屡屡出现,使得预付式消费领域成为了投诉的高发区。
◆案例一、培训机构承诺“考不过包退”,考生遭遇退费难题
市民向某教育培训机构报名了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支付了三万多元。当时,双方签订协议明确约定,若考生考试未通过,培训机构将全额退款,并且承诺会在45个工作日内完成退款流程。可当这位市民考试未通过,按照约定申请退款时,培训机构却对其诉求置若罔闻。无奈之下,市民向市消委会提起投诉,请求调解。经过工作人员多次积极协调,该培训机构才勉强承诺将三万多元分期退还给投诉人。
◆案例二、商家换经营人项目取消,预付足疗服务难续难约
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陆续收到多位市民投诉,他们在某健康中心办理了足浴理疗服务的预付卡。然而,在服务次数还未消费完时,该店却以更换老板、已不再提供足疗项目,或者店铺放假等理由,拒绝接受市民的足疗预约服务。市场监管局接到投诉后,尝试通过该店注册登记的联系方式以及经营场所去联系相关负责人,却始终无法取得联系。目前,监管部门已依法依规将该经营主体列入异常经营名录,并建议市民通过其他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消费提示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上述的案例并不少见。预付式消费几乎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健身、美容美发、车辆保养、住宿餐饮、培训教育等行业都广泛存在。与此同时,预付资金的总规模也在持续上升。虽然这种消费模式为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比如消费者能享受优惠价格,商家可提前回笼资金。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消费周期往往较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不连续,而且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商家的失信成本较低,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盲区等诸多不稳定因素,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在此,市市场监管局、市消委会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务必提高警惕,多留个心眼儿。
1. 选择诚信商家:在决定预付消费前,要查看商家是否具备相关经营证照等资质,进行多家比较,审慎挑选。还可以查询商家的经营信息,通过观察营业场所的租赁情况等方式,侧面了解商家的经营状况,切不可一时冲动就盲目消费。
2. 谨慎签订合同:缴费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重点关注违约条款、免责条款、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约定内容。为了降低风险,尽量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额费用。
3. 留存消费凭证:消费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各类证据。向商家索要发票、收据,妥善保管每次消费的打卡记录,留存好与商家沟通的聊天记录等。每次消费后,都要仔细核对所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金额,及时掌握预付消费的余额变动情况。另外,付款时务必使用商户专用收款码,坚决拒绝私下转账,以防遭遇资金风险。
4. 及时依法维权:一旦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要第一时间收集好相关证据,先尝试与商家协商解决。如果协商无果,可通过拨打12345或12315电话、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投诉,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起诉,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消 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