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他指出:“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议题,一般指会议谈论或议定的题目,而议题式教学又称议题中心教学。在高中诗歌教学实践中,将议题式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相结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曹操《短歌行》教学实践为例,探讨诗歌议题式群文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精选议题:诗歌议题式群文教学的前提
“诗言情,诗言志”,曹操的诗歌多抒发个人志向与政治抱负,反映东汉末年百姓的艰苦生活,其中《短歌行》尤为突出。在教学这首诗时,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雄心壮志,笔者采用“诗歌议题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而实施这一模式的首要前提,便是精选议题。
东汉末年,曹操历经数年征战统一北方并掌控朝政,亲率大军抵达长江北岸,准备消灭孙刘势力,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短歌行》正是他在犒赏诸将的宴会上所作,诗人于宴饮间抒发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基于此,笔者将“曹操诗歌中的志向”确定为此次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议题,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遴选文本与创设情境:构建教学载体
在实施教学前,笔者向学生公布“曹操诗作中的志向”这一议题,并布置任务,让学生遴选曹操的其他诗歌与《短歌行》进行对比学习。最终,学生选定《观沧海》《龟虽寿》《冬十月》作为对比文本。
议题式群文阅读教学并非简单地将文本聚合于同一议题之下,群文之间需具备紧密联系与系统性。若缺乏这种联系,课堂会显得零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在选定文本后,需采用有效方法将其构建为有机整体。
课堂上,笔者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播放影视片段与古典音乐,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同时运用诵读法、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对比鉴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歌,感受不同诗歌间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例如,在诵读环节,让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在角色扮演中,模拟曹操创作诗歌时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分组讨论则鼓励学生交流观点,碰撞思维火花;对比鉴赏环节,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多元评价:推动教学进程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属于结论性评价。而议题式教学摒弃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展现。在议题式教学中,针对不同议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立场和视角,结合学科知识表达观点,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教学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多元化体系。在学习与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发表见解,这一过程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交流中完成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教师则适时进行点评与引导。
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在思想碰撞中深刻认识到,《观沧海》《龟虽寿》《冬十月》与《短歌行》虽在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但都围绕“求贤若渴、渴望统一”这一核心议题,抒发了曹操的雄心壮志。至此,本次议题式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对学生而言,通过对同一作者多篇作品的比较阅读,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还提升了思维品质,更掌握了同类文学作品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对诗歌的整体性认知。
综上所述,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同一议题,遴选相关文本开展教学,并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有效实施诗歌议题式群文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值得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广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