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三五便团圆,满地清光护玉栏。”这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作的《对月寓怀》诗。“三五”,指其乘数十五。这是古代的一种表数方法,如“年方二八”,即十六岁。“三五”用在时间概念上,常指阴历每月十五日。《古诗十九首》有:“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此外也可以表年龄,如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年始三五间”,即十五岁左右。
在古代天文学上,“三五”又有特指:“三谓三辰,五谓五星”,即日、月、星三辰,金、木、水、火、土五星。
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楚辞·九章·抽丝》中有:“望三五以为象兮,指彭咸以为仪。”这里的“三五”,指楚国立业、受封、称霸的三君及诸侯中势力强大、称霸一时的人。
此外,“三五”又为不定数词,泛指三个、五个(人或人家),如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写王冕戴了高帽、穿了阔衣,用牛车载了母亲,在乡镇上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另外,“三五”也可泛指其他事物,如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古典名著《西游记》十八回描写猪八戒:“……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 阎泽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