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长虹
追溯美育的历史,其与人类文明的进程一样悠久。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实践;至春秋末年,孔子将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在西方,雅典教育制度中包含缪斯教育和体育,“缪斯” 是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缪斯教育本质上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主张培养“完人”,课程体系中融合了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等多种要素。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后,席勒提出“美育”概念,推崇个性解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先成为审美的人”。在近代中国,较早为美育下定义的是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同样十分重视美育实践。需要明确的是,美育是一种侧重人审美能力培养的艺术教育体系,美术教育则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教育方式呈现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特征,内容涵盖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开发和利用美术课堂,通过高中美术教育实践彰显美育理念。在高中阶段,可依据学生心理特征、美术基础、科技时代背景及学校师资与软硬件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校本课程开发:融合传统与时代的美育实践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需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以《潮汕传统美术进校园》为课题,编撰《揭阳玉雕赏析》校本教材,将本土玉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赏析玉雕艺术,深入理解中国玉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例如,结合揭阳“阳美玉都”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系统探究玉器选料、设计及加工技艺。这一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更能强化其文化认同感,充分彰显美育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特征。
二、欣赏与鉴赏:深化审美能力的阶梯
高中美术教育阶段,各校均开设了必修课程《美术鉴赏》。“鉴赏”与“欣赏”虽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差异显著。“欣赏”是怀着喜爱之情去体会、感受美好事物,而“鉴赏”则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及知识性解读的审美活动。从定义可见,欣赏与鉴赏分属不同层次——欣赏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欣赏的升华。教学中,笔者注重拓展教材内容,引入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在《玉石之分——古代玉艺术》一课中,鼓励学生结合家庭背景(如家中从事玉器加工的学生),调研阳美玉都的历史与工艺,通过对比古今玉器,深入理解艺术演变与文化价值。这种“从身边出发”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化了其对艺术内涵的认知,使美育理念在深度审美活动中自然渗透。
三、创新设计:以智慧启迪未来
柳冠中教授提出“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深刻强调了设计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举办玉雕设计大赛等课堂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学生运用绘图软件创作具有潮汕文化元素的玉器图案,尽管作品尚显稚嫩,但已展现出创新思维的萌芽。例如,一名学生以“榕水共生”为主题,将揭阳榕江的自然意象与玉雕纹样巧妙融合,其作品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又传递了生态保护理念。此类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更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设计智慧,彰显了美育的实践性与前瞻性。
美术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深度审美活动及创新实践,学生得以在艺术体验中提升综合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发展个性特质。未来,美术教育需继续探索多元化路径,以美育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