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娜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既保留了唐宋以来的中原文化基因,又兼具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潮汕非遗民俗活动(英歌舞、工夫茶)、潮汕建筑、潮汕饮食等资源入手,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潮汕文化。
一、深挖资源:搭建潮汕文化教学素材库
(一)广纳素材:多渠道积累文化宝藏
为了获得丰富的素材,笔者做了以下准备: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相关知识,比如与他人谈话时,可以了解到不少潮汕俗语或听到一些故事;游览名胜古迹时,多留意景点建筑及其相关故事等。此外,还通过书籍、报刊、网站获取信息,如《揭阳日报》的“揭岭风情”版专门介绍揭阳的风土人情,《潮汕风情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系统介绍,便于学习了解。通过这些途径,本人对潮汕文化有了较为丰厚的积累。
(二)精挑细选:筛选适配教学内容
潮汕文化丰富多彩,涵盖方言、戏剧、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多个方面。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需要考虑所选素材的代表性,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精心选取了过年时潮汕地区的非遗魅力、美味潮菜、雅致工夫茶、潮汕民居、潮汕人文精神作为教学内容。
(三)科学规划:构建系统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在明确教学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理念并做好学情分析等基础上,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
二、非遗赋能:打造沉浸式地理文化课堂
课堂实施活动如下:
(一)情境导入。唤醒文化记忆:通过展示“揭阳学宫” 图片,提问:“想一想:说起潮汕文化,你会想起什么?你对哪方面感兴趣?对感兴趣的方面有何了解?”让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讨论归纳,并派代表发言。
(二)英歌探秘。解码文化与地理的共生密码:展示英歌舞片段。英歌舞又称“中华战舞”,引导学生思考其动作、服饰与表演风格体现了怎样的潮汕环境特色。例如,“长蛇阵”对应潮汕村落的线性分布和道路表演形式;靛蓝服饰象征海洋,朱红代表土地;快板如急浪,慢板沉稳似山岳:“打布马”的动作形似渔猎动作,队形模拟海浪起伏等。英歌舞堪称潮汕人用身体书写的地理志。
(三)茶香地理。探寻茶叶生长的自然奥秘:展示工夫茶的冲泡流程与揭西五新村采茶活动片段,让学生认识潮汕地区适合茶叶生长的地理环境。潮汕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多丘陵地形,排水良好。雅致的泡茶方式体现了潮汕人对茶叶的热爱和敬意。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工夫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前来品味。
(四)古建寻踪。感悟民居与环境的和谐智慧:展示“古溪大祠堂”“西岐古寨”图片,让学生讲述对乡村老房子的认识及其建筑理念。引导学生体会民居设计应适应自然环境,通过建筑布局、材料选择和工艺实现与气候的和谐共生,增强学生对潮汕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食韵山海。品味地理塑造的饮食风情:开展小组比赛,让学生写出自己认识的潮汕美食。介绍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其饮食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以海鲜为主、清淡养生、制作精巧的风格,让学生感受潮汕文化受山海交融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这样的课程活动中,学生基本都能积极认真参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扮演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师生共同感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受到广泛好评。
三、反思精进:优化潮汕文化地理教学路径
课后,学生撰写了《走向世界的潮汕民俗文化——烧龙》《潮汕传统民俗文化中浓厚的一笔——英歌舞》《潮汕特色民居——中山路的骑楼》等美文。本人认为,要进一步做好 “潮汕文化”在地理课堂的实践应用,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潮汕文化的了解;深思熟虑,精选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总之,潮汕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希望这些实践体会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汲取生活中的养分,加深对潮汕文化的理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发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