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建设…
·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4月份国民经济顶住压…
·以法治引领科学保教
·护航地方特色食品 扩…
·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
·架起交往交流、相知相…
·“非遗表演+普法宣传…
·推动文艺成果惠及更多…
·以法之名护航民营经济…
·严打串通投标 最高…
·赖清德当局上台一年恶…
·把纪律的螺丝拧得紧而…
·华为发布鸿蒙电脑
·2024年度我国中小…
·一季度减税降费及退税…
·国台办:政治操弄不得…
·共度旅游日!和徐霞客…
·网安卫士竟“变身”木…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
·探月工程再传喜讯!鹊…
·略谈“潮汕文化”在地…
·探索高中生生涯规划教…
·共游和美揭阳 感受古…
·“中国方案”推动全球…
·让更多人将“古代中国…
·中国主会场活动在京举…
·入境游订单激增“老外…
·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
·一枝向日葵
·布鲁姆博士去游泳
·航运港口与并购重组概…
·公募深挖医药板块投资…
·基金管理人年内自购权…
·为师生撑起“安全保护…
·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表达…
·品牌赋能 助力成才
·《乌兰牧骑的孩子》
·那一处景致
·沈育秋:用镜头守护古…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任性行为?

时间:2025/5/20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孩子的任性行为尤为棘手。如顶嘴反驳、撒泼打滚、甩性子闹脾气、固执己见对抗规则、用极端语言威胁家长……孩子的任性行为让一些家长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对此,专业人士认为,任性通常是孩子探索自我、表达需求或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体现,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家长需耐心引导而非简单压制。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倾听和理解其需求,并与之共情,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找出根源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家长可通过营造积极沟通环境、设定规则、引导情绪管理、正向激励以及做好言传身教等,帮助孩子克服任性毛病。

家长平时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孩子任性行为的产生涉及多方面因素

  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指出,孩子任性行为的产生涉及多方面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极端化。无论是过度纵容、对孩子的千依百顺、娇生惯养、满足其一切需求,还是采取严厉管教的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任性行为。过度纵容容易让孩子养成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攀比心理,长期下去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严厉的管教可能使孩子感到压抑,从而用任性来反抗权威。

  二是自尊心和自我认知能力欠缺。孩子在开始探索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发展过程中,如果自尊心不足和自我认知能力欠缺,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重视,就可能试图通过任性行为测试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吸引他人的关注。

  三是情绪调节能力不成熟。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些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尚未掌握适当情绪管理技巧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可能会通过任性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沮丧,或是寻求关注和安慰。

  四是需求未得到满足。当孩子的安全感、被关注和自主性等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可能就会表现出任性的行为,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通过任性来测试大人的底线,以此来寻求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

  五是模仿学习的影响。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他们经常观察到身边的大人或同龄人通过任性的行为达到目的,如同龄人在处理冲突时发脾气或哭闹,家长就会妥协,满足其需求,孩子可能就会模仿类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七建议助家长应对孩子任性行为

  面对任性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与孩子共情。任性通常是孩子探索自我、表达需求或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的体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需耐心引导而非简单压制。当孩子有任性行为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切忌严厉批评或打骂,更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而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用温和的话语安抚孩子,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与孩子共情。等孩子的情绪缓和后,再引导其表达内心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增强其安全感。家长要有耐心,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后续的理性沟通打好基础。

  二、多与孩子理性沟通。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开放、坦诚的沟通环境,耐心地与孩子进行理性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孩子的声音,避免打断或立即批评,充分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内心世界的需求和想法,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增强孩子的被理解感和安全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与孩子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增进互相了解,使孩子更好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教导,也才能找出问题根源,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设定明确规则与界限。家长应为孩子设定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行为界限和规则,以此规范其行为。设定规则时让孩子参与讨论,增强其自主感和责任感,更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行为规则及其意义。规则与界限应是公平且合理的,要明确所有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职责和责任,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的,以及不遵守规则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有助于孩子了解家长的期望,建立起对行为后果的认知,培养孩子的坚持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在执行规则时,家长需要明确告知孩子行为的底线(如禁止打人、摔东西等),并保持规则的一致性,不能因孩子哭闹就轻易妥协。同时,家长要坚定立场,保持育儿态度一致,避免过度满足与溺爱,区分合理需求与任性要求,对孩子的合理需求及时回应,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并解释清楚拒绝的原因。必要时还可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来制止孩子的任性行为,防止规则因一时心软妥协而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

  四、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管理情绪。家长平时可以通过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孩子识别情绪(如生气、失望等),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如教孩子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健康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学会冷静处理问题。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绘本、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场景,帮助孩子学习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负面情绪,培养理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给予孩子正向激励。孩子任性行为往往反映出其自尊心不足的问题,因此家长要通过给予孩子正向激励,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遵守规则或做出正确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奖励,这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又能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和责任意识,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与责任感。孩子的任性行为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我认知,因此,家长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限制,让其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并尊重其选择和决定,这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控制感,减少因感到无助或被控制而引发的任性行为。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减少对孩子的包办代替,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如整理玩具、摆放餐具等),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如在决定家庭出游地点或购买新物品时,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其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尊重和重视。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克服任性毛病,还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增强其自律、自信和独立能力。

  七、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好示范。要帮助孩子克服任性毛病,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示范,成为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自己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以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处理挫折和冲突等行为示范,让孩子学会克服任性毛病。如家长自己被琐事烦扰时,不妨对孩子说:“我现在有点着急,需要安静两分钟。”让孩子看到情绪可以被温柔对待,而不是用吼骂或冷战等不当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教会孩子管理情绪。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