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长巷,聚拢是烟火,摊开便是那一处景致。
——题记
晨光熹微,橘红色的猫在墙角斑驳的树影下慵懒地伸展着身子。鸟声啁啾,灵动的音符在雾气中跳跃。青砖两侧,簇簇绽放的花儿轻轻摇曳,小街在包子店氤氲的蒸汽中醒来。
这家包子店是父辈那代人的回忆,夫妻掌勺,和睦美满。一间铺面,年代久远。案板上那道深褐色的刀痕,镌刻着岁月的质感,凹陷处,也是经年累月的沉积。老灶台的铁铸锅,咕嘟作响,锅沿豁口处结着厚厚的焦黑锅巴,细细抚摸,思想总会涌漾,罅隙处都是岁月在上面留下的印迹吧,这锅得用了多少年了……
摇着清脆的车铃,呼朋唤友,一群骑车上学的孩子在包子店前停下,清脆甜美声音传入店里,“阿姨,五杯豆浆,五屉猪肉馅的。”接下来便是一声慈爱应答:“好嘞,稍等!”不一会儿,香飘四溢热气腾腾的早餐,便送到学生的手中。天寒地冻的晨光里,蒸腾的热气织成细密的网,将包子的香气、豆浆的暖意,还有那句 “小心烫” 的叮嘱,一起裹进潮湿的晨雾里,那一处景致,在平凡的日常中熠熠生辉,成为这条小街独有的美好印记 ,传递到人们的心间,深藏在人们的记忆里。
丈夫利索地夹起包子,妻子快速算账、打包豆浆,动作娴熟,配合默契。炉火正旺,映红了掌勺人额前的汗珠,家常在氤氲的水汽间流转,感情在蒸炉中慢慢熬煮,持续升温。虽然忙得抽不开身,但也有片刻间的歇息。细心的妻子为丈夫端上一杯热茶,笨拙的丈夫为妻子擦拭汗珠。妻子嘴巧:“我们这双手啊,做得了包子,也撑得起生活。”丈夫憨厚:“对啊,生活不难,我们会越来越好的。”阳光渐渐爬上蒸笼,这对夫妻用沾满面粉的手,托起了无数人的清晨。那一处景致,也编织着属于他们的温暖岁月。
年轻的上班族也来光顾这家小店,出门匆忙,忘了带钱,面露窘色时,丈夫憨厚一笑:“上班要紧,包子拿好,下次再来还钱。”年轻人投之以感激的目光,便成为这里的老顾客了。有时候是晨练归来的大叔大婶,妻子好像想起什么,转身再拿一袋包子,“麻烦把这袋提给巷口的宋爷,他老人家腿脚不太方便。”中年人先是一愣,再投以赞许的目光。那一处景致,不仅是美味的邂逅,更是温暖的传递。
攥着温热的豆浆往学校走,咸香饼的香气四溢,拐角处烤红薯的炉盖被掀开,豆腐脑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原来人间烟火不只是那一处景致,还是千万双手传递的温度。
正如歌曲所唱:“人间一场烟火,你曾盛开过”。走在这市井长巷,一场人间,一场烟火。而那灯火长明处,总会有那一处景致,盛满了人情的温度,是人间最鲜活的烟火气,在岁月的褶皱里,永远温暖明亮。
点评:这篇文字恰似一幅人间烟火的工笔画,构思独具匠心 —— 以街角包子铺为圆心,将晨光里的慵懒猫咪、蒸腾的笼屉热气、夫妻间的默契絮语,以及陌生人的温暖相待,皆化作细腻笔触,在时光宣纸上晕染。立意如晨雾中的光束,在案板刀痕、灶台锅巴等岁月肌理间,照见平凡生活里永不冷却的人情温热。文字灵动而温润,让市井长巷的烟火气在岁月褶皱里折射出的温柔光泽,恍若可触可感的人间温度,正从字里行间漫溢开来。
揭阳市实验中学 郭骏熙
指导老师:林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