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力
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分数远远超过我们当地本科线。
分数一公布,我们全家都非常激动,接着就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商量女儿高考志愿的事。我建议女儿填报理工类院校,将来就业机会多些,再说她高中学的就是物理方向。妻子则主张填报医学类院校,说学医前景比较好,就是时间长一些,但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我和妻子各执一词,争论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正在这时,父亲轻咳了一声说:“不要再争了,囡囡考这么好,分数是她自己挣的,填报志愿她才最有发言权,我们听听囡囡的想法。”直到这时,我们才想起,要听听女儿的想法——填报高考志愿,居然把这么重要的“当事人”直接忽略了。
“那我就发个言了哈。”女儿看了我们一眼说:“我一直想当老师,这是我从小的梦想,现在也是如此。”“这么高的分数,上师范院校有点可惜啊,要不再考虑考虑。”我有点不甘心。“爸妈,你们不是一直鼓励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当老师教书育人,我觉得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女儿坚定地说。我和妻子见女儿这么说,也不再坚持己见,毕竟她说的也有道理。
“那我们就尊重囡囡的想法,把师范类院校好好选选,就这样定了。”父亲说完,朝女儿看了一眼,眼里满是赞赏。
方向明确后,填报志愿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陪女儿一起,拿出指导填报高考志愿的书,把师范类院校逐个“考察”了一番,从排名到专业特色,一样样仔细看了几次。我拿出本子,把院校名称、专业和近几年录取分数线,都详细地记了下来。妻子则帮孩子分析,选择什么样的城市比较好。一长串清单列出来后,我们再三讨论和分析,最终排列组合成一张高考志愿清单。
“我们填报吧。”第二天,女儿再次校对后跟我们说。于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脑旁,认真地输入一个个志愿,很有神圣感。父母坐在客厅,电视也不看,生怕影响到我们。志愿终于填报完了,我打印出来后,征求女儿的意见,再三斟酌后微微调整了一些,确认无误后提交了。“志愿都是我们认真填报的,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我告诉女儿说:“又是新的开始,你可以好好规划暑期生活了。”“不干涉‘内政’?”女儿调皮地问。“绝不,只要是有益的。”我和妻子同时笑着说。
陪女儿填志愿,不仅有爱,更多的是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