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文
共情式教学通过搭建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师生、生生在情感互动中激活体验,最终引导学生从“会表达”走向“乐表达”。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共情”为抓手,探索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解读文本,促进认知共情的产生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语文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在《猫》的教学设计中,我以“仿写”作为契机,让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后为单元习作打下坚实基础。在仿写之前,我从原作的主题、结构、句式、情感等方面着手设置情境。
(一)总分结构的仿写
《猫》的内容围绕两个总起句展开叙述,在学生找出这两个总述句后,我引导他们用概括性的句子表达身边事物的特点。接着顺势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相关特点的关键词,提供一份未完成的提纲:猫既( )又( ),既( )又( );高兴时( ),不高兴时又( );猫有时( ),有时又( )。请他们梳理文段脉络,让学生体会到写作要先提纲挈领。
(二)抓住作者写作视角仿写
引导学生发现猫性格中相互矛盾的特点后,我提供了几组动物的矛盾性格例子:乌龟既迟钝又敏捷;小鱼既安静又活泼;老牛既勤劳又懒惰;小狗既温顺又凶狠。这为学生打开思路、抛砖引玉。那么抓住矛盾体后该如何表达呢?我提示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出现两次的句式“说……吧……的确……可是……”进行仿写。仿写句式的过程也是在强化某种情感或氛围。
(三)朗读浸润,引出具体事例的仿写
朗读能在学生脑海中再现文本情节,让他们成为情感的参与者、体验者,从而理解作品情感。由此我让学生根据提示 “小猫高兴时——;不高兴啊——;有时无比胆小 ——;有时又无比勇猛 ——” 进行朗读。学生通过读出一个个具体事例,印象更加深刻。此时要求他们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点面结合的仿写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这种对文本的解剖让学生的认知共情“入脑”——通过识别他人情绪、理解他人观点产生的共情,就是认知共情;而通过感知人物所处情境、心灵得到净化的则是情绪共情,即对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自发性的、替代性的情绪体验。
二、沉浸想象,促进情绪共情发展
情绪共情需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氛围直接感染学生,让学生“入心”。我通过创设想象氛围,让学生产生“共情”。
(一)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共情,发展思维训练表达
如在讲解老猫尽职时,抓住猫一连几个钟头“屏息凝视”的情景,设置了以下情节:“两分钟过去了,老鼠没有动静,猫继续等候;十分钟过去了,老鼠还没出来,猫依然一动不动;一个钟头过去了,还没看到老鼠的影子,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学生在沉浸式的想象和表达过程中,脑补了猫连续几个钟头等待老鼠的画面,使课文描写具象化。
(二)问题引领想象
在讲到猫的“贪玩”时,面对“猫任凭谁怎么呼唤,也不肯回来”的描述,我提出问题:“都有谁在呼唤猫?怎么呼唤猫?”学生有的回答:“猫啊,你再不回来,我就要关门了。” 有的回答:“猫啊,我都急死了!你在哪里啊?”从学生的回答中,能引发出对老舍先生及家人对猫的宠溺之情,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理共情,感受到学生已走进作者内心,读懂了文本表达的感情。
(三)代入角色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
当学生读到猫把老舍先生种的花草折腾得枝折花落时,我说:“老舍先生除了写作这一爱好之外,另外还有两大爱好,一是养猫,你们知道第二个是什么吗?”学生一下子猜到是 “养花”。我立刻接着问:“如果是你们心爱的东西被弄坏了,你们会怎么样呢?”有学生说 “很生气”,有的说 “想打人”……我说:“老舍先生没有责打小猫,他会怎么对小猫呢?”学生立刻懂得了老舍先生对小猫那种深深的喜爱之情。在感知角色心理的同时,学生实现了从共情到领悟的飞跃。
三、多元活动,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猫》的矛盾性格特点时,我强调文中“可是” 一词是老舍先生的表达“口头禅”,它巧妙且独具匠心地表现出生活中这种意想不到的趣味。于是我让学生用 “可是” 造句。同样,在讲解课文中“明贬实褒”的写法时,我举例说:“大家平时是不是很讨厌语文老师总是留你们背诵课文呢?” 有些学生犹豫着不敢回答,有些学生沉默片刻后马上说:“不会,老师是担心学生学习掉队。” 我让他们把对老师这种既爱又无奈的态度写出来。有学生写道:“我们的班主任太讨厌啦,下课了也不休息,把几个不背课文的人留下‘加餐’背诵。” 我顺势点明这就是“明贬实褒”的写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要由此及彼、由扶到放、由文本到生活、由课内到课外,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